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17165
硬件投入须有“软”件支撑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7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2.07
     建立农村卫生信息体系的迫切性,是医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城乡医疗资源失衡的产物。数字技术为农村医疗卫生实现跨越性发展创造了机遇,但代价是令其对系统周边支持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评估越来越多地在城市参照体系下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很多方面不得不与城市保持被动的同步,远程医疗也必须经由综合医院专家会诊才能完成。数字化医疗不是“3宝+1宝=4宝”那么简单。身处一个得失进退的关键转型期,农村卫生信息体系的进化,除了必要的技术投入外,更需有及时的战略调整和政策跟进。

    依靠“CT、MRI结果实时传送共享”,农民就能真的“足不出村就看专家号”吗?抛开专家有关“医疗信息化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通行标准,农村卫生信息系统是否也会因为标准不统一而重蹈城市医院信息孤岛的覆辙”的担忧不谈,数字技术高频度的新陈代谢,决定了农村数字化医疗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由此“与城市信息化相比,农村对硬件成本更为敏感,更需要在价格和内容上适合其实际的硬件设施”就显得不够全面。与一次性的硬件投入相比,接连而至的因应技术升级的成本支出,对于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而言,将是更严峻的考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谓的跨越式发展难免沦为昙花一现。“在商言商,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做亏本生意”,医院的想法也差不太多。单纯以效益的眼光看,农村医疗市场虽然广阔,但其医疗消费能力显然不足以与城市居民相提并论。现状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普遍“一号难求”,即便农村地区具备了相当强的远程诊断数据传输能力,又如何确保专家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数据提供会诊和跟踪治疗?

    系统依赖引发的自我能力缺失,将成为农村数字化医疗建设的软肋。此时比权衡“设备成本”和“政府出资”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地区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坐标位置的重新评判。农村医疗是否一定要翻版城市模式,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否一定要建立在分享和争夺城市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如果可以对城市模式说“不”,为什么有农村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迟迟难以建立?比如建立农村自己的分级专家会诊中心,建立符合农村医疗特点的专家临床实践和考评机制,并在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至少此举能在确保农村卫生信息平台终端技术支持的同时,培育和壮大自己的专家队伍,从战略高度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能力。由此继续推衍,要确保“农村卫生信息化要有重点,要因地制宜,不能浪费资源,不能花了很多钱建一套农民不会用、也用不起的系统”,是追求临床医疗和行政管理全面提升的“一卡通”引进模式,还是因应农民迫切需求,兼顾技术升级的压力,以临床治疗进行“重点突破”更加务实?所谓政策跟进,要思考和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而对于那些在农村市场门口逡巡徘徊的医疗信息化企业而言,等的也许就是一个明确答案。

    文/郑石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