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1555
贴身试探但没有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12.11
     在一片平静中,中国医药行业迎来加入WTO 5周年。5年间,中国医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医药企业正度过接轨后短暂的阵痛期,全面融入蓬勃发展的全球医药产业之中。

    尤其是当初最令业界担心的医药流通业并没有像当初人们普遍担心的那样,被外资冲击得七零八落。就目前来看,丝毫没有感觉到这种威胁,中国医药商业依然是国内企业的天下,狼在身边,但没有来。

    2004年12月11日,3年缓冲期满后,中国医药产业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医药分销业全面向外资开放,那时中国医药商业依然是处于群雄混战的战国时代,大家都担心野心勃勃的外资分销业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品牌实力大举登陆,后来的情况恰恰出乎大家的预料,除了此前来华的瑞士裕利集团在国内成立了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之外,再无国外巨头前来试水。

    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当初人们多虑了吗?回首5年前的情景,中国医药流通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主流医药商业企业因为要消化计划经济留下的各种难题,被两大顽症缠身,一方面是费用率居高不下,平均高达12.56%,另一方面,随着此起彼伏的价格战,毛利率连年走低,医药商业利润饥荒面逐年扩大,2002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64%。利润薄弱的本土商业企业都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下,一旦那些规模巨大,依靠现代物流大大降低流通成本的国外分销巨头进入的话,国内商业必遭重创。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同期美国行业平均净利润率达1.55%,销售费用率0.67%。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随后的3年缓冲期,中国医药流通业在面对外资的窥视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经意间崛起的九州通、潍坊海王、长沙双鹤、四川科伦等一批新型流通企业彻底击碎了原有的流通秩序,在完全市场化的OTC以及第三终端市场,新型的“快批”模式横空出世,这股来自民间的新分销理念竟然能克服之前苦苦困扰中国流通业的两大顽症——费用率过高和三角债问题,尤其是费用率的迅速下降,直接缩短了国内商业和发达国家商业的差距,2004~2005年毛利率到5个点以下还能盈利的已经不少,再往后九州通毛利3个点就行,安徽仁济毛利1个点也可以做。国内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快速提高成为阻挡外资涌入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中国市场本身的环境因素,也造就了本土企业很强的核心竞争能力,目前这些物流巨头竞争又在升级,原有的快批模式正被新一轮的区域化分销渠道控制模式取代,在圈地运动中领先的国内企业进一步掌握了主动权,对外资并不惧怕。

    令人担心的倒是医院市场这边,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个领域的医药商业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市场高度分散,各地市场都被当地公司把持,无论是效率还是模式多未经过市场的洗礼,一旦游戏规则改变,外资能够看到市场统一的信号,必将对国内企业造成致命的一击。, 百拇医药(陈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