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1318780
应积极抢救中医药口传技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51期
     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如书法、绘画、音乐、手工业、武术、民族医药等领域,有着独成一体的门派、大家,门派中都有一些不立文字、以心传艺的口传文化和技艺。追溯历史,各行业创立之初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家庭式传授,有一些极其宝贵的经验、技艺在门派中不立文字、靠口传形式递承。正所谓“家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我派我法,万钱不卖”的门规家训,后来逐渐发展到团体、社会、朝代中去。如“三星堆文化”、“秦俑文化”、“日升昌票号金融文化”等等。这其中的精髓部分很少用文字来记载。我们曾把这些认为是固封、闭塞、保守的思想,今天看来恰恰是最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各门派的独特技艺才能形成竞争力,促使社会大发展。

    中医药界也有这种情况,像养生、导引、按摩、烹饪的先祖彭祖文化,留下的文字记载就很少。中医药口传技艺的形式,往往是抛开经典框框理想的思维,“医无常理”,直接从接触的事实中,用直观、直感、直觉积累经验。就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开篇说的“知识起源于经验”,这经验超出了理性的局限性,是理性达不到的所在。在某个时间内它也可能上升为理性,成为经典中的一部分,但在经典的基础上,常又会有所创新,提高实践效能,这种独特创造,有的以口传形式,不加以记载来传承,正是“千古文章未尽才”。另一方面中医药体系中精辟、深邃的理念,在文字表述中有时显得贫乏无力,它靠的是心意的感应,话语的沟通,思想的感悟,此时口传成为交流的最佳途径。存在于中医药诊疗、炮制、按摩中的一些口传技艺,有的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失传,有的到了濒危的局面。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去认真挖掘,积极抢救。在整理文字典籍过程中,不忘及时记录那些口述的宝贵经验,二者紧密联系,丰富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百拇医药(张仲源 青岛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