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深入 临床研究蓬勃——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本报北京讯 12月7日,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17项成果获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针灸学会与香港东华三院联合举办。据了解,这是我国中医针灸学术组织第一次借助民间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该项奖设基础研究奖和临床应用研究奖两大类。
经过严格的评审,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公布了最终评选结果,“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荣获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针刺调理髓海治疗脑卒中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等6项荣获二等奖;另有10项研究获三等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指出,从申报及初审的情况看,临床应用类的研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说明针灸医学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而从终审的结果分析,两类研究所占比例接近,一方面说明针灸基础研究的水平日渐深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蓬勃发展之外,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真实反映了我国针灸学术研究的水平与现状,必将对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秦秋)
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举要
■一等奖
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
项目创新点:此项研究表明,局部取穴仅需用较弱的针刺手法就可取得较明显的镇痛效应;远距离取穴则需用较强的针刺手法才能奏效,而且这两种取穴产生的镇痛效应有不同的传入纤维介导,涉及不同的神经机制。该项工作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举行的“第5届国际神经科学大会”针灸学科专题会上作主题演讲,所有这一系列研究的6篇论文都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源期刊上,最高影响因子为4.829,反映了论文的高水平,是针刺镇痛研究的新近重要研究成果。
痛证是针灸治疗的第一适应证。虽然针灸镇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很多,但同时将经穴部位、痛源部位、针刺强度综合起来考虑的研究甚少。研究人员分别采盟鹕思』蛭匏鹕说亩顲纤维反射和人体伤害性屈曲反射为伤害性反应指标,在测定每一实验对象反射阈值的基础上,以其自身阈值为客观依据,充分考虑穴位的神经节段关系,研究不同倍数的阈强度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采用蛇毒阻断A类纤维和辣椒素阻断C纤维实验,对每一例动物的阻断情况进行监测,并采用充分兴奋C纤维的强度进行电针,系统观察穴位针刺的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效应的规律。
研究发现,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在一系列人体和动物的行为学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人体刺激腓肠神经引起的伤害性屈曲反射和动物刺激腓肠神经引起的C-类纤维反射(均为痛行为反射)的抑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2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