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生命
——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德恩教授传略
本报记者 王丽云
一代大师驾鹤而去
1991年5月12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抢救正在紧张地进行。心电监护仪上心电图曲线突然变成了一条直线,就在那一瞬间,天花板上巨大的吸顶灯“啪”的一声熄灭了。诺大的病房里,抢救车上的那盏灯,孤独地睁着倦怠的眼睛,极力挣脱黑暗的挤压。摇曳的灯光下,一生从事呵护病人心脏神圣职业的高德恩教授,心脏停止了跳动。64岁的老教授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医学事业,离开了他心爱的同事和弟子,离开了他牵挂的病人们……
高德恩教授去世前曾因心脏病、脑出血两次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第一次住院,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认真指导属下如何抢救病人。第二次住院,很多天他一直昏迷不醒,也许上帝都不忍看他如此劳累,在另一个世界里收藏知觉,以便他好好休息。
, 百拇医药
高德恩教授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医学事业上,他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六十四岁便燃尽了生命之烛,提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送行的人们悲痛欲绝,为这样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好医生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黑帐上的挽联,是学生们亲手缝制的,一针一线串联着思念;遗像前的鲜花,是学生们每天从花园中亲自采摘的,一叶一瓣凝固着敬意。
高德恩教授走了,他的大医风范永久地铭刻在一代代后来人身上,他辉煌的生命在经他医治康复的一颗颗心脏的跳动中延续……
院领导说,高教授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追溯高德恩教授的从医之路,医院领导谈论最多的是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里,有一间面积不大的普通小屋,里面满满地堆着各种仪器设备零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一位医生经常泡在这里,一呆就是很长时间,时而摆弄机器零件,时而凝眉深思。他就是高德恩教授,在这间属于他的小屋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 百拇医药
那时候,医院的仪器设备都还很落后,很多机器都需要医生亲自动手安装、调试,高教授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罗地网似的各种电线,别人一看就头疼,而他却像个机械工程师一样连接起来驾轻就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心内科现任副主任黎莉当时还是个年轻医生,有一天,她在马路边远远地看见高教授在路中间来回踱步,车都绕着他走。黎莉走过去问:“高主任,您干什么呢?”高教授从地上捡起一颗螺丝钉,说:“我在想,这颗螺丝钉可以用在哪台机器上?”黎莉说,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依然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高德恩教授对新技术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对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的研究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事业的执着回报给他的是众多科研成果。
——心脏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各种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超声心动图等。现在常见的这些检查手段,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高德恩教授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了心脏综合检查室,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埋藏式起搏器安装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护、高频心电图检查等多项新技术。
, 百拇医药
——他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卧式蹬车试验计量仪,并与心脏外科协作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
——他主编的《实用心电图学》一书畅销国内,屡次再版,成为心血管专业的经典著作,全国各地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电图室进修的医生也一直安排得满满当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心电图已不能满足疾病诊治的需要,24小时动态心电图随之问世。高德恩教授在全国第二个购进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开展了100多例跟踪分析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办了“全国第一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学习班”,开创了这一领域研究及临床应用的先河。
——针对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不是太高的现实,高教授提出人为加大心脏负荷,做运动心电图检查。后来,他又进一步把运动超声心动图与之结合起来,诊断早期冠心病,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
敢在别人未走过的路上拾级而上,这正是高教授的伟大之处。高德恩教授精通英语、俄语、德语,外语的优势帮助他紧跟国际医学前沿,他的刻苦钻研、与时俱进精神有口皆碑。“他带出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心内科”,院领导这样评价。
, 百拇医药
同事们说,高教授诊断仔细,从不放过可疑之处
高德恩教授诊断病情仔细,这一点全院职工都知道。他不仅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分析、诊断疾病,而且还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提出问题,从不放过蛛丝马迹。
有一次,山东省军区的一个司令员找高教授看病,高教授仔细看了病人的心电图,然后建议做运动心电图(蹬车试验)。当病人刚开始蹬车的时候,心电图T波就有改变,按照当时的标准就可诊断为冠心病,高教授叫病人别蹬了,以免出现危险情况。为了保险起见,高教授拿着心电图到上海找到当时心血管界的权威专家,也诊断为冠心病。而病人认为自己尚未使劲蹬车,回家自己悄悄跑步,跑得心率非常快,也没出事,拿着心电图回医院找高教授。高教授一看,心电图完全正常了!他连声夸病人有胆量,并大胆否定权威专家的诊断,提出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这一诊断被后来的超声心动图所证实。因此,高教授改变了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标准,提出有T波改变未必是冠心病,只有ST段改变才能诊断。
, http://www.100md.com
1988年的一天,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被抬着到了医院。当时这个病人看了很多家医院,都被怀疑是冠心病、心绞痛。高教授仔细观察了病人,又做了一些必要的检查,诊断为重度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就是病人有心脏疾病的症状,但是检查显示没有出现器质性改变,是功能失调,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做出这样的诊断后,高教授耐心跟病人交流,帮助病人找出心理上的症结所在,引导病人走出阴影。他的学生葛志明教授说,要推翻别人的诊断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怀疑病人患有某种疾病容易,而排除一个疑似诊断则是要担风险的。但是高教授就是敢于挑战权威、推翻常规思维模式。
诊断不一样,治疗方法就会大相径庭。诊断疾病不能放过一点可疑之处,这是高德恩教授对属下的要求。有一次,一名病人肚子、腿都肿胀得非常厉害,大家都认为是缩窄性心包炎,需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可迅速缓解症状。结果,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打开病人胸腔才发现,病人患的是扩张性心肌病,只能内科治疗。高教授把所有人集中起来,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要把病人的资料都分析透了,才能下诊断,有任何可疑之处都要提出来,这才是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
, 百拇医药
心内科副主任黎莉说,高教授抢救病人,能让人死而复生
谈起高德恩教授技术的高超,现任心内科副主任黎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她做住院医师在呼吸内科转科的时候,有一位病人心跳骤停,她就打电话叫高教授过去帮忙。高教授当时年纪大了,身体又胖,为了争取时间,他从前院的心内科病房跑到后院的呼吸内科病房已是气喘吁吁。在他手中,病人终于从死神手中被夺了回来。黎莉说,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死人复活,顿时对高教授敬佩不已,以后每次抢救病人,只要有高教授在场,她就一点都不害怕,敢于大胆施救。
心脏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动力泵,心脏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心脏病人的急救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同一个病人,由不同的医生抢救,就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高德恩教授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如果病人心跳停止在一定时间以内,只要高教授在场,他就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直到年事已高,抢救病人的时候,高教授还亲自为病人做心脏按压,因为他怕别人做花架子,做不到有效按压而降低抢救成功率。他要求:心跳停止6分钟以内,在有心内科医师在场的情况下,病人的生命应该能够挽救过来。
, 百拇医药
有一年,医院一位同事做完手术后,病情越来越差,尿也极少,请高教授会诊。病人插着尿管,瓶子在床下,高教授体胖,只能跪在地上观察小便情况。他起来对外科主任说:15分钟一滴尿未见,快成尿毒症了,液体补得不足,滴得太慢。外科主任说,有的专家诊断,病人是冠心病,输液速度不能快。高教授只好提出会诊,等大家都谈完后,他着急地用力拍着桌子说:“如果这位患者有冠心病,我高德恩割下头来!”外科主任笑着轻轻地拍着桌子说:“好的,有高老爷(多年老同事,玩笑称谓)这颗脑袋,我立马吩咐按我们外科手术后常规结合病情补液。”事后,这个拿脑袋换病人生命的故事传为美谈。
山东大学医学院有位老师,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时常住院。有一次心跳骤停,主管医师边抢救边让人请高教授。高教授一进病房,看见心电图划直线,且呼吸也不好,马上跪在病人床上做心脏按压。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患有糖尿病,又到中午了,所以累得满头大汗,内科张书记让他下来别人替他,可他好像没听见。这时病人的丈夫觉得抢救无望,赶紧打电话找孩子来,等打完电话回到病房时,夫人已经能说话了,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
, 百拇医药
病人的病情总在不断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对于病情较重、变化较快的心内科病人,医生更要注重观察病情变化。每当抢救重症病人结束后,高教授总是坐在病人身边仔细观察,直至病情稳定,他才放心地回家,一到家,便累“瘫”在沙发上。1973年,一位74岁的病人胃癌手术后因输液反应出现寒战、高烧、休克、心律紊乱并发急性心肌梗塞。因病人年龄大、病情复杂,抢救起来困难很多。在高教授的指导下,医院成立了抢救小组,他不离病房地盯在那里,在三天三夜的连续抢救时间中,他多次亲自测病人的静脉压,计算液体出入量,测尿比重,以决定每天每时的液体总入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他说,救治这种病人需要的就是观察仔细、判断准确、处治及时。
高德恩的儿子高瑞南说,爸爸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在饭桌上讲如何成功抢救病人;如果哪一天有病人没能抢救过来,爸爸回到家就喃喃低语:“要是早到两分钟,病人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在儿子心目中,高教授抢救病人时无异于生命之神,那种直觉和敏锐是常人无法超越的。
, http://www.100md.com
心外科宋惠民教授说,没有高教授,心脏外科就发展不起来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治疗一个病人往往需要好几个科室的通力合作。心内科、心外科分别以内科方法、外科方法治疗心脏疾病,这两个科室之间的合作更是体现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
高德恩教授和心外科的宋惠民教授合作了几十年,宋惠民教授说,没有高教授,心脏外科就发展不起来。他们的首次合作,是做心导管检查,宋教授具体操作,把心脏各部分的血抽出来,高教授对样本的血氧含量进行分析,分析病人的病情,作出诊断,指导治疗。那时候,设备条件有限,医院的第一例心脏手术就是在移动X光机引导下,心内科、心外科合作完成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起搏器安装手术等,都是宋教授负责操作,高教授负责用药、分析,在长期的合作中,这对搭档形成了互相信任的深厚感情。有几次,在没有X光机的情况下,宋教授不敢给病人安起搏器,高教授就鼓励说,除了在X光机下看位置以外,他可以从心电监护仪上的情况了解到起搏器到了什么位置。在没有X光机的情况下安装起搏器,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没有高教授高超的心电图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1991年,高教授临终前因脑出血、昏迷住院,心跳慢需要安起搏器,但因不能搬动而无法到放射室去在X光下做手术,宋教授为这位老搭档做了最后一次没有X光情况下的起搏器安装手术。
, http://www.100md.com
宋教授说,以前每一个心外科的病人都要经过心内科的小讨论,有充分证据再下结论,然后才做手术,心内科、心外科的这种合作坚持了十年。有一次,一名呼吸困难、血压不稳定的病人,病情很重,入院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肺动脉狭窄。高德恩教授分析病情后认为,可能是肺动脉狭窄,但症状不太典型,很可能还有别的因素,除了做好肺动脉狭窄的手术准备外,还要考虑到其他情况。结果上了手术台,外科医生打开胸腔一看,确实没有肺动脉狭窄,而是一条带状的肌纤维勒住了心脏,出现了跟肺动脉狭窄相似的症状,把带状物切断就解决问题了。高德恩教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毫不含糊的科学精神,心外科的医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思路,而且还养成了手术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的习惯,以便术中从容应对。
学生张运院士说,老师的作风是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高德恩教授曾经负责承办山东省心电图、心脏电起搏培训班,受卫生部委托主办全国心血管疾病培训班,为山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心内科专业人才,享有盛名。许多临床医师、进修医师到高教授家里登门求教,甚至有时候高教授在路上找个树枝就地画出心电图,现场授课,事后也不知道求教的人是谁。从1978年开始,他培养了2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有多名学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 百拇医药
高教授非常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携人才,他总是激发人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运教授是高教授的大弟子,那时,他的聪明、勤快、能吃苦、肯钻研、善创新,让高教授欣喜不已。为了科室的发展,高教授竭力留住张运,并在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上给他崭露头角的机会,很快,张运便凭着自身过硬的水平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折服。张运说,老师执著、忠诚、敬业、勤思、刻苦、认真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遗留给他们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
儿子高瑞南说,父亲是一个把家人全忘了把学生全挂着的人,学生出国后需要从国内查找资料,父亲连续几个晚上一头钻进图书馆;为了把毕业的学生留在他创建的心内科,平时说话细声细语的父亲和院领导吵架;为了给学生要住房而跑前跑后;把自己分的大米送给南方来的学生;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是做很多菜,请学生们一起吃饭……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如今,高教授已经离去多年,学生们每年还会抽出时间去看看师母。
高教授几乎没有什么爱好,唯一的嗜好便是读书。只要在家,总离不开他的写字台,家里除了他的书房,卧室、客厅、走廊里到处都堆着书。他从来不去商店、超市,但必抽空去书店,他跟外文书店有约,一有新书就给他通知,直到生病躺在病床上,他还说:“可千万别让我瞎了,那样就没法读书了。”这种嗜书如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高瑞南也特别爱读书,爱读文科书,刚开始高教授希望儿子学医,不让儿子看文科书,但后来看到儿子的确痴迷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就支持儿子买书。高瑞南动情地说,父亲的精神是他最好的人生坐标!
十多年过去了,高德恩教授的音容笑貌和大医风范依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晰可见,我们有理由向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师致敬!,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王丽云
一代大师驾鹤而去
1991年5月12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抢救正在紧张地进行。心电监护仪上心电图曲线突然变成了一条直线,就在那一瞬间,天花板上巨大的吸顶灯“啪”的一声熄灭了。诺大的病房里,抢救车上的那盏灯,孤独地睁着倦怠的眼睛,极力挣脱黑暗的挤压。摇曳的灯光下,一生从事呵护病人心脏神圣职业的高德恩教授,心脏停止了跳动。64岁的老教授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医学事业,离开了他心爱的同事和弟子,离开了他牵挂的病人们……
高德恩教授去世前曾因心脏病、脑出血两次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第一次住院,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认真指导属下如何抢救病人。第二次住院,很多天他一直昏迷不醒,也许上帝都不忍看他如此劳累,在另一个世界里收藏知觉,以便他好好休息。
, 百拇医药
高德恩教授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医学事业上,他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六十四岁便燃尽了生命之烛,提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送行的人们悲痛欲绝,为这样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好医生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黑帐上的挽联,是学生们亲手缝制的,一针一线串联着思念;遗像前的鲜花,是学生们每天从花园中亲自采摘的,一叶一瓣凝固着敬意。
高德恩教授走了,他的大医风范永久地铭刻在一代代后来人身上,他辉煌的生命在经他医治康复的一颗颗心脏的跳动中延续……
院领导说,高教授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追溯高德恩教授的从医之路,医院领导谈论最多的是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里,有一间面积不大的普通小屋,里面满满地堆着各种仪器设备零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一位医生经常泡在这里,一呆就是很长时间,时而摆弄机器零件,时而凝眉深思。他就是高德恩教授,在这间属于他的小屋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 百拇医药
那时候,医院的仪器设备都还很落后,很多机器都需要医生亲自动手安装、调试,高教授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罗地网似的各种电线,别人一看就头疼,而他却像个机械工程师一样连接起来驾轻就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心内科现任副主任黎莉当时还是个年轻医生,有一天,她在马路边远远地看见高教授在路中间来回踱步,车都绕着他走。黎莉走过去问:“高主任,您干什么呢?”高教授从地上捡起一颗螺丝钉,说:“我在想,这颗螺丝钉可以用在哪台机器上?”黎莉说,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依然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高德恩教授对新技术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对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的研究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事业的执着回报给他的是众多科研成果。
——心脏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各种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超声心动图等。现在常见的这些检查手段,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高德恩教授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了心脏综合检查室,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埋藏式起搏器安装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护、高频心电图检查等多项新技术。
, 百拇医药
——他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卧式蹬车试验计量仪,并与心脏外科协作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
——他主编的《实用心电图学》一书畅销国内,屡次再版,成为心血管专业的经典著作,全国各地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电图室进修的医生也一直安排得满满当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心电图已不能满足疾病诊治的需要,24小时动态心电图随之问世。高德恩教授在全国第二个购进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开展了100多例跟踪分析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办了“全国第一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学习班”,开创了这一领域研究及临床应用的先河。
——针对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不是太高的现实,高教授提出人为加大心脏负荷,做运动心电图检查。后来,他又进一步把运动超声心动图与之结合起来,诊断早期冠心病,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
敢在别人未走过的路上拾级而上,这正是高教授的伟大之处。高德恩教授精通英语、俄语、德语,外语的优势帮助他紧跟国际医学前沿,他的刻苦钻研、与时俱进精神有口皆碑。“他带出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心内科”,院领导这样评价。
, 百拇医药
同事们说,高教授诊断仔细,从不放过可疑之处
高德恩教授诊断病情仔细,这一点全院职工都知道。他不仅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分析、诊断疾病,而且还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提出问题,从不放过蛛丝马迹。
有一次,山东省军区的一个司令员找高教授看病,高教授仔细看了病人的心电图,然后建议做运动心电图(蹬车试验)。当病人刚开始蹬车的时候,心电图T波就有改变,按照当时的标准就可诊断为冠心病,高教授叫病人别蹬了,以免出现危险情况。为了保险起见,高教授拿着心电图到上海找到当时心血管界的权威专家,也诊断为冠心病。而病人认为自己尚未使劲蹬车,回家自己悄悄跑步,跑得心率非常快,也没出事,拿着心电图回医院找高教授。高教授一看,心电图完全正常了!他连声夸病人有胆量,并大胆否定权威专家的诊断,提出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这一诊断被后来的超声心动图所证实。因此,高教授改变了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标准,提出有T波改变未必是冠心病,只有ST段改变才能诊断。
, http://www.100md.com
1988年的一天,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被抬着到了医院。当时这个病人看了很多家医院,都被怀疑是冠心病、心绞痛。高教授仔细观察了病人,又做了一些必要的检查,诊断为重度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就是病人有心脏疾病的症状,但是检查显示没有出现器质性改变,是功能失调,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做出这样的诊断后,高教授耐心跟病人交流,帮助病人找出心理上的症结所在,引导病人走出阴影。他的学生葛志明教授说,要推翻别人的诊断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怀疑病人患有某种疾病容易,而排除一个疑似诊断则是要担风险的。但是高教授就是敢于挑战权威、推翻常规思维模式。
诊断不一样,治疗方法就会大相径庭。诊断疾病不能放过一点可疑之处,这是高德恩教授对属下的要求。有一次,一名病人肚子、腿都肿胀得非常厉害,大家都认为是缩窄性心包炎,需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可迅速缓解症状。结果,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打开病人胸腔才发现,病人患的是扩张性心肌病,只能内科治疗。高教授把所有人集中起来,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要把病人的资料都分析透了,才能下诊断,有任何可疑之处都要提出来,这才是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
, 百拇医药
心内科副主任黎莉说,高教授抢救病人,能让人死而复生
谈起高德恩教授技术的高超,现任心内科副主任黎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她做住院医师在呼吸内科转科的时候,有一位病人心跳骤停,她就打电话叫高教授过去帮忙。高教授当时年纪大了,身体又胖,为了争取时间,他从前院的心内科病房跑到后院的呼吸内科病房已是气喘吁吁。在他手中,病人终于从死神手中被夺了回来。黎莉说,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死人复活,顿时对高教授敬佩不已,以后每次抢救病人,只要有高教授在场,她就一点都不害怕,敢于大胆施救。
心脏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动力泵,心脏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心脏病人的急救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同一个病人,由不同的医生抢救,就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高德恩教授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如果病人心跳停止在一定时间以内,只要高教授在场,他就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直到年事已高,抢救病人的时候,高教授还亲自为病人做心脏按压,因为他怕别人做花架子,做不到有效按压而降低抢救成功率。他要求:心跳停止6分钟以内,在有心内科医师在场的情况下,病人的生命应该能够挽救过来。
, 百拇医药
有一年,医院一位同事做完手术后,病情越来越差,尿也极少,请高教授会诊。病人插着尿管,瓶子在床下,高教授体胖,只能跪在地上观察小便情况。他起来对外科主任说:15分钟一滴尿未见,快成尿毒症了,液体补得不足,滴得太慢。外科主任说,有的专家诊断,病人是冠心病,输液速度不能快。高教授只好提出会诊,等大家都谈完后,他着急地用力拍着桌子说:“如果这位患者有冠心病,我高德恩割下头来!”外科主任笑着轻轻地拍着桌子说:“好的,有高老爷(多年老同事,玩笑称谓)这颗脑袋,我立马吩咐按我们外科手术后常规结合病情补液。”事后,这个拿脑袋换病人生命的故事传为美谈。
山东大学医学院有位老师,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时常住院。有一次心跳骤停,主管医师边抢救边让人请高教授。高教授一进病房,看见心电图划直线,且呼吸也不好,马上跪在病人床上做心脏按压。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患有糖尿病,又到中午了,所以累得满头大汗,内科张书记让他下来别人替他,可他好像没听见。这时病人的丈夫觉得抢救无望,赶紧打电话找孩子来,等打完电话回到病房时,夫人已经能说话了,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
, 百拇医药
病人的病情总在不断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对于病情较重、变化较快的心内科病人,医生更要注重观察病情变化。每当抢救重症病人结束后,高教授总是坐在病人身边仔细观察,直至病情稳定,他才放心地回家,一到家,便累“瘫”在沙发上。1973年,一位74岁的病人胃癌手术后因输液反应出现寒战、高烧、休克、心律紊乱并发急性心肌梗塞。因病人年龄大、病情复杂,抢救起来困难很多。在高教授的指导下,医院成立了抢救小组,他不离病房地盯在那里,在三天三夜的连续抢救时间中,他多次亲自测病人的静脉压,计算液体出入量,测尿比重,以决定每天每时的液体总入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他说,救治这种病人需要的就是观察仔细、判断准确、处治及时。
高德恩的儿子高瑞南说,爸爸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在饭桌上讲如何成功抢救病人;如果哪一天有病人没能抢救过来,爸爸回到家就喃喃低语:“要是早到两分钟,病人还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在儿子心目中,高教授抢救病人时无异于生命之神,那种直觉和敏锐是常人无法超越的。
, http://www.100md.com
心外科宋惠民教授说,没有高教授,心脏外科就发展不起来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治疗一个病人往往需要好几个科室的通力合作。心内科、心外科分别以内科方法、外科方法治疗心脏疾病,这两个科室之间的合作更是体现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
高德恩教授和心外科的宋惠民教授合作了几十年,宋惠民教授说,没有高教授,心脏外科就发展不起来。他们的首次合作,是做心导管检查,宋教授具体操作,把心脏各部分的血抽出来,高教授对样本的血氧含量进行分析,分析病人的病情,作出诊断,指导治疗。那时候,设备条件有限,医院的第一例心脏手术就是在移动X光机引导下,心内科、心外科合作完成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起搏器安装手术等,都是宋教授负责操作,高教授负责用药、分析,在长期的合作中,这对搭档形成了互相信任的深厚感情。有几次,在没有X光机的情况下,宋教授不敢给病人安起搏器,高教授就鼓励说,除了在X光机下看位置以外,他可以从心电监护仪上的情况了解到起搏器到了什么位置。在没有X光机的情况下安装起搏器,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没有高教授高超的心电图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1991年,高教授临终前因脑出血、昏迷住院,心跳慢需要安起搏器,但因不能搬动而无法到放射室去在X光下做手术,宋教授为这位老搭档做了最后一次没有X光情况下的起搏器安装手术。
, http://www.100md.com
宋教授说,以前每一个心外科的病人都要经过心内科的小讨论,有充分证据再下结论,然后才做手术,心内科、心外科的这种合作坚持了十年。有一次,一名呼吸困难、血压不稳定的病人,病情很重,入院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肺动脉狭窄。高德恩教授分析病情后认为,可能是肺动脉狭窄,但症状不太典型,很可能还有别的因素,除了做好肺动脉狭窄的手术准备外,还要考虑到其他情况。结果上了手术台,外科医生打开胸腔一看,确实没有肺动脉狭窄,而是一条带状的肌纤维勒住了心脏,出现了跟肺动脉狭窄相似的症状,把带状物切断就解决问题了。高德恩教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毫不含糊的科学精神,心外科的医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思路,而且还养成了手术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的习惯,以便术中从容应对。
学生张运院士说,老师的作风是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高德恩教授曾经负责承办山东省心电图、心脏电起搏培训班,受卫生部委托主办全国心血管疾病培训班,为山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心内科专业人才,享有盛名。许多临床医师、进修医师到高教授家里登门求教,甚至有时候高教授在路上找个树枝就地画出心电图,现场授课,事后也不知道求教的人是谁。从1978年开始,他培养了2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有多名学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 百拇医药
高教授非常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携人才,他总是激发人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运教授是高教授的大弟子,那时,他的聪明、勤快、能吃苦、肯钻研、善创新,让高教授欣喜不已。为了科室的发展,高教授竭力留住张运,并在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上给他崭露头角的机会,很快,张运便凭着自身过硬的水平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折服。张运说,老师执著、忠诚、敬业、勤思、刻苦、认真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遗留给他们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
儿子高瑞南说,父亲是一个把家人全忘了把学生全挂着的人,学生出国后需要从国内查找资料,父亲连续几个晚上一头钻进图书馆;为了把毕业的学生留在他创建的心内科,平时说话细声细语的父亲和院领导吵架;为了给学生要住房而跑前跑后;把自己分的大米送给南方来的学生;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是做很多菜,请学生们一起吃饭……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如今,高教授已经离去多年,学生们每年还会抽出时间去看看师母。
高教授几乎没有什么爱好,唯一的嗜好便是读书。只要在家,总离不开他的写字台,家里除了他的书房,卧室、客厅、走廊里到处都堆着书。他从来不去商店、超市,但必抽空去书店,他跟外文书店有约,一有新书就给他通知,直到生病躺在病床上,他还说:“可千万别让我瞎了,那样就没法读书了。”这种嗜书如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高瑞南也特别爱读书,爱读文科书,刚开始高教授希望儿子学医,不让儿子看文科书,但后来看到儿子的确痴迷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就支持儿子买书。高瑞南动情地说,父亲的精神是他最好的人生坐标!
十多年过去了,高德恩教授的音容笑貌和大医风范依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晰可见,我们有理由向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师致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