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白求恩———徐春增
A“让渔民不出海岛就能看好病”
獐子岛位于黄海深处,距大陆54海里。由于这里远离陆地,技术力量薄弱,患者做个阑尾手术,也要乘船到县医院;遇上重病要送大连,则要在海上辗转颠簸七八个小时。因而常有重病人在转院中错过治疗时机,失去宝贵的生命。
1999年6月,徐春增从长海县人民医院调到獐子岛镇,出任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院长。他对职工们说:“这些年海岛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活也好起来了,可就是看病太不方便。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渔民不出海岛就能看好病!”
徐春增上任后的第3天夜里10点多,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惊醒。他披衣出去一看,只见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的男子面无血色地躺在急救室里。经过询问诊查,是右股骨粉碎性骨折,需尽快手术。
徐春增让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但家属执意不肯,只求做个包扎,然后乘船去大连,并说:“卫生院连个小手术都做不了,这样的大手术还不闹出人命来啊!”徐春增诚恳地说:“我是新来的院长徐春增,这个手术由我来做,出了问题我负责。”
, 百拇医药
整整两个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这是獐子岛中心卫生院这些年来第一例甲类手术。消息迅速传遍了獐子岛。渔民们夸赞道:“有春增大夫在,今后有病再也不用出岛了!”
面对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徐春增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抓好服务,在全院开展了“树白衣天使良好形象”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全岛开设了两个便民门诊、54个家庭病房和药房昼夜服务窗口,开通24小时急诊电话,并乘船到附近3个小岛为渔民义诊。这些便民措施,很快使卫生院声名鹊起,群众就诊率和满意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长期以来医疗条件落后,群众连B超都没听说过。徐春增四处奔波,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6年来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B超、彩超、CT机等设备。
现在,不用说做阑尾、疝气这样的小手术,即使胃癌切除、胆道手术、胃穿孔等20余种甲类手术,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都能做。其中,10项手术填补了长海县外科史的空白。
, 百拇医药
B"要留下更多不走的
'徐春增'"
徐春增把医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海岛人民。但他也常常想,自己已经50多岁,身体又有病,不可能一辈子留在獐子岛;海岛人民需要我,我就要给海岛人民留下"不走的徐春增"。
为尽快提高中青年医护人员的素质,他在卫生院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坚持分期分批把他们送到城市医院进修或深造,还开办了外科医生研修班讲课示教。同时,采取"跨海联姻"方式,先后与大连市中心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共建与友好合作关系,彻底改变了海岛渔民就医难的状况,又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如今,许多中青年已成为海岛卫生战线的骨干。
徐春增求贤若渴,广罗人才,先后聘请了7位来自部队或陆地医院的名医,开设了"专家门诊"。现在的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除徐春增一名主任医师外,还有两名副主任医师、12名医师。凭借这些优秀的技术力量,獐子岛中心卫生院在很短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医院每年实施各类手术近200例。
, http://www.100md.com
C“为海岛人民治病
是我一生的幸福”
徐春增常说:“我生在海岛,长在海岛,是党组织和海岛人民把我送到大学读书,我对海岛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他在1975年10月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校和留在大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长海县工作。
刚满23岁的徐春增,先是被安排在位于大长山岛的县医院,两年后被派到离陆地最偏远、最艰苦的海洋岛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13年。1990年1月,徐春增升任长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徐春增在獐子岛中心卫生院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信任、组织上的认可。2001年,县卫生局有意调他到县医院任院长。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卫生院,苦苦挽留徐春增;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们更是难舍难分。徐春增被深深地感动了,再次放弃了升迁和离开小岛的机会。
, 百拇医药
他说:“当你一生致力于为人民做好事,受到人民的认可和爱戴,那就是你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
那年秋天,徐春增应邀参加全省医疗学术交流会。会议期间,他的大学同窗一致动议:把徐春增调到大医院施展才华。徐春增动情地说:“谢谢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我认为,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在我看来,党的要求、海岛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也是我人生价值的起点和归宿……”
此后,陆续有多家医院以年薪10万元、15万元及住房、汽车等待遇聘请他,均被他婉言谢绝。
30年来,经常乘船跨海治病救人的徐春增已从满头青丝的青年变成鬓发斑白的中年人。30年来,他用自己精湛的外科医术,为岛上2000余名患者做过手术,亲手使400多个生命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没有收过一份“红包”。他圆了岛上渔民“治病不出岛”的愿望。
作者:闫平, 百拇医药
獐子岛位于黄海深处,距大陆54海里。由于这里远离陆地,技术力量薄弱,患者做个阑尾手术,也要乘船到县医院;遇上重病要送大连,则要在海上辗转颠簸七八个小时。因而常有重病人在转院中错过治疗时机,失去宝贵的生命。
1999年6月,徐春增从长海县人民医院调到獐子岛镇,出任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院长。他对职工们说:“这些年海岛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活也好起来了,可就是看病太不方便。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渔民不出海岛就能看好病!”
徐春增上任后的第3天夜里10点多,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惊醒。他披衣出去一看,只见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的男子面无血色地躺在急救室里。经过询问诊查,是右股骨粉碎性骨折,需尽快手术。
徐春增让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但家属执意不肯,只求做个包扎,然后乘船去大连,并说:“卫生院连个小手术都做不了,这样的大手术还不闹出人命来啊!”徐春增诚恳地说:“我是新来的院长徐春增,这个手术由我来做,出了问题我负责。”
, 百拇医药
整整两个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这是獐子岛中心卫生院这些年来第一例甲类手术。消息迅速传遍了獐子岛。渔民们夸赞道:“有春增大夫在,今后有病再也不用出岛了!”
面对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徐春增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抓好服务,在全院开展了“树白衣天使良好形象”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全岛开设了两个便民门诊、54个家庭病房和药房昼夜服务窗口,开通24小时急诊电话,并乘船到附近3个小岛为渔民义诊。这些便民措施,很快使卫生院声名鹊起,群众就诊率和满意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长期以来医疗条件落后,群众连B超都没听说过。徐春增四处奔波,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6年来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B超、彩超、CT机等设备。
现在,不用说做阑尾、疝气这样的小手术,即使胃癌切除、胆道手术、胃穿孔等20余种甲类手术,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都能做。其中,10项手术填补了长海县外科史的空白。
, 百拇医药
B"要留下更多不走的
'徐春增'"
徐春增把医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海岛人民。但他也常常想,自己已经50多岁,身体又有病,不可能一辈子留在獐子岛;海岛人民需要我,我就要给海岛人民留下"不走的徐春增"。
为尽快提高中青年医护人员的素质,他在卫生院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坚持分期分批把他们送到城市医院进修或深造,还开办了外科医生研修班讲课示教。同时,采取"跨海联姻"方式,先后与大连市中心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共建与友好合作关系,彻底改变了海岛渔民就医难的状况,又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如今,许多中青年已成为海岛卫生战线的骨干。
徐春增求贤若渴,广罗人才,先后聘请了7位来自部队或陆地医院的名医,开设了"专家门诊"。现在的獐子岛中心卫生院,除徐春增一名主任医师外,还有两名副主任医师、12名医师。凭借这些优秀的技术力量,獐子岛中心卫生院在很短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医院每年实施各类手术近200例。
, http://www.100md.com
C“为海岛人民治病
是我一生的幸福”
徐春增常说:“我生在海岛,长在海岛,是党组织和海岛人民把我送到大学读书,我对海岛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他在1975年10月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校和留在大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长海县工作。
刚满23岁的徐春增,先是被安排在位于大长山岛的县医院,两年后被派到离陆地最偏远、最艰苦的海洋岛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13年。1990年1月,徐春增升任长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徐春增在獐子岛中心卫生院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信任、组织上的认可。2001年,县卫生局有意调他到县医院任院长。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卫生院,苦苦挽留徐春增;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们更是难舍难分。徐春增被深深地感动了,再次放弃了升迁和离开小岛的机会。
, 百拇医药
他说:“当你一生致力于为人民做好事,受到人民的认可和爱戴,那就是你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
那年秋天,徐春增应邀参加全省医疗学术交流会。会议期间,他的大学同窗一致动议:把徐春增调到大医院施展才华。徐春增动情地说:“谢谢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我认为,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在我看来,党的要求、海岛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也是我人生价值的起点和归宿……”
此后,陆续有多家医院以年薪10万元、15万元及住房、汽车等待遇聘请他,均被他婉言谢绝。
30年来,经常乘船跨海治病救人的徐春增已从满头青丝的青年变成鬓发斑白的中年人。30年来,他用自己精湛的外科医术,为岛上2000余名患者做过手术,亲手使400多个生命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没有收过一份“红包”。他圆了岛上渔民“治病不出岛”的愿望。
作者:闫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