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之耻与仁术之痛
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华佗故事虽是正史与传说相参,医学与文学融合,却更加至情至性、至善至美。“华佗再世”、“元化重生”是老百姓对精诚大医由衷的赞美,“青囊”还成为中医的别称。然而近来不断有另类的声音在互联网、报刊流传开来。如有人认为,入仕做官才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业余爱好”,华佗有孤傲矜技的瑕疵,其死责任不全在曹操,在于自己“恃能求官爵,惨遭杀身祸”;而且作为军医请假回家、超期不返,犯了军纪法规,是“无良神医”。这些人断章取义,立异标新,虽无法否认华佗作为“神医”之卓越成就,却横加指责其道德“无良”,似乎是从学术研究出发,其实缺乏确切史料佐证,哗众取宠。华佗一再受到恶搞、诬陷和攻击,发生于医患关系失谐、以及“取消中医”的沉渣泛起的今天,不能不引起严重关注与深刻反思。
从《华佗传》说起
《华佗传》的版本,一是见于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一是见于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两篇各有这样的记述:
, http://www.100md.com
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
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好像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也断言:“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莫非华佗在品德上真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我们不禁要问:华佗果真“性恶”吗?他为何“耻”以医见业?他究竟“悔”什么?“厌”什么?华佗之死谁之罪?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华佗为何“耻”以医见业?
, 百拇医药
华佗不是说无意于仕途的吗?难道不应朝廷征召只是作秀?当医生理应正遂所愿,耻从何来呢?
联系上下文,“佗之绝技,皆此类也。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这句话在范晔《华佗传》中是在“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之后。对照陈寿《华佗传》“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句也是在“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之后。显然,华佗之“耻”与曹操之召有关。华佗引以为耻的,非为“医”,而是“常在曹操左右之侍医”。
侍医供人使唤,形同仆役,奈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难得意,闷闷不自由,虽能依附权贵,却非华佗理想。士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通达,而非声名、地位的显赫,遭受胁迫,华佗以为耻。如此而已。
华佗“悔”什么?“厌”什么?
华佗无意仕途而专事医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既然认定了自己的选择,就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可是华佗“悔”了。“悔”什么呢?悔不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士人,悔困于曹营被蔑视为桀骜不驯的“小人”、“鼠辈”,悔不能尽普救天下苍生之责。陈寿谓“佗恃能厌食事”,“厌食事”即厌恶食俸禄事奉曹操,厌的是做曹操的侍医,而非厌的是行医。华佗的“耻”、“悔”、“厌”是完全一致的。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士可杀而不可辱,为了崇高的医学理想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 百拇医药
华佗之死谁之罪?
华佗既治权贵,亦疗贫贱,对曹操虽无谄媚之举,但也尽心尽力,当曹操“得病笃重”时,华佗认为:“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医家并非神仙,至今也不能包医百病,但曹操对“恒事攻治”失去了耐心,极端不信任、情绪化地认为,华佗借医治疑难病症而企求攫取重金、抬高身价,故意不为他去除病根。
曹操不仅多疑,而且暴虐。在曹操眼里,华佗不过是一介方士,连名士都不是。曹操虽然知道华佗医术高明,但名医多多,除华佗外,“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非但毫不足惜,鄙薄之意更溢于言表。扁鹊曾提出“六不治”,首列“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华佗怎能不倍感压抑和失意,而“耻”而“悔”。也许他已经料到迟早会因业医之“过”而遭非命。
华佗之耻是医学之耻。华佗之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医学的悲哀。
反思贬损华佗
, 百拇医药
世界各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医学之神,寄托着人类对生命健康的永恒向往、对苍生大医的虔诚礼赞。最为著名的如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作为历史人物的华佗也在民间传说、小说家言、方志典籍的众星捧月中成为中国的医学之神。也许不必神化华佗,但有些人借反对造神、还华佗本来面目之口而竭力妖魔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其瑕斑,遮其光辉,则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的。因为贬损华佗意恐不止于“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当前医疗纠纷一触即发,医患关系失谐,患者抱定医德滑坡、白衣天使俱成含灵巨贼,任凭医者深心凄怆,不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稍有不满,即刻变脸,怀疑在先,暴虐在后,患者随时有可能变成“曹操”,面对失谐的执业环境,有些医生难免会消极、沉闷、“其意自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虑吉凶,明哲保身。恶劣的医患关系必定使医患双方都得到伤害,阻碍了医学的进步。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大医昭日月,青囊惠神州。任凭喧嚣鼓噪,郑声难乱雅乐,华佗医道将永远闪耀在祖国医学辽阔的星空。, http://www.100md.com(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从《华佗传》说起
《华佗传》的版本,一是见于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一是见于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两篇各有这样的记述:
, http://www.100md.com
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
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好像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也断言:“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莫非华佗在品德上真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我们不禁要问:华佗果真“性恶”吗?他为何“耻”以医见业?他究竟“悔”什么?“厌”什么?华佗之死谁之罪?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华佗为何“耻”以医见业?
, 百拇医药
华佗不是说无意于仕途的吗?难道不应朝廷征召只是作秀?当医生理应正遂所愿,耻从何来呢?
联系上下文,“佗之绝技,皆此类也。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这句话在范晔《华佗传》中是在“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之后。对照陈寿《华佗传》“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句也是在“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之后。显然,华佗之“耻”与曹操之召有关。华佗引以为耻的,非为“医”,而是“常在曹操左右之侍医”。
侍医供人使唤,形同仆役,奈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难得意,闷闷不自由,虽能依附权贵,却非华佗理想。士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通达,而非声名、地位的显赫,遭受胁迫,华佗以为耻。如此而已。
华佗“悔”什么?“厌”什么?
华佗无意仕途而专事医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既然认定了自己的选择,就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可是华佗“悔”了。“悔”什么呢?悔不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士人,悔困于曹营被蔑视为桀骜不驯的“小人”、“鼠辈”,悔不能尽普救天下苍生之责。陈寿谓“佗恃能厌食事”,“厌食事”即厌恶食俸禄事奉曹操,厌的是做曹操的侍医,而非厌的是行医。华佗的“耻”、“悔”、“厌”是完全一致的。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士可杀而不可辱,为了崇高的医学理想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 百拇医药
华佗之死谁之罪?
华佗既治权贵,亦疗贫贱,对曹操虽无谄媚之举,但也尽心尽力,当曹操“得病笃重”时,华佗认为:“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医家并非神仙,至今也不能包医百病,但曹操对“恒事攻治”失去了耐心,极端不信任、情绪化地认为,华佗借医治疑难病症而企求攫取重金、抬高身价,故意不为他去除病根。
曹操不仅多疑,而且暴虐。在曹操眼里,华佗不过是一介方士,连名士都不是。曹操虽然知道华佗医术高明,但名医多多,除华佗外,“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非但毫不足惜,鄙薄之意更溢于言表。扁鹊曾提出“六不治”,首列“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华佗怎能不倍感压抑和失意,而“耻”而“悔”。也许他已经料到迟早会因业医之“过”而遭非命。
华佗之耻是医学之耻。华佗之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医学的悲哀。
反思贬损华佗
, 百拇医药
世界各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医学之神,寄托着人类对生命健康的永恒向往、对苍生大医的虔诚礼赞。最为著名的如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作为历史人物的华佗也在民间传说、小说家言、方志典籍的众星捧月中成为中国的医学之神。也许不必神化华佗,但有些人借反对造神、还华佗本来面目之口而竭力妖魔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其瑕斑,遮其光辉,则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的。因为贬损华佗意恐不止于“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当前医疗纠纷一触即发,医患关系失谐,患者抱定医德滑坡、白衣天使俱成含灵巨贼,任凭医者深心凄怆,不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稍有不满,即刻变脸,怀疑在先,暴虐在后,患者随时有可能变成“曹操”,面对失谐的执业环境,有些医生难免会消极、沉闷、“其意自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虑吉凶,明哲保身。恶劣的医患关系必定使医患双方都得到伤害,阻碍了医学的进步。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大医昭日月,青囊惠神州。任凭喧嚣鼓噪,郑声难乱雅乐,华佗医道将永远闪耀在祖国医学辽阔的星空。, http://www.100md.com(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