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五大热点回眸
编者按
再过几天2006年就要拉下帷幕了。回首过去,2006年是医药行业一个特殊的年份。医疗改革的征程在这一年里走到了拐点;诸多医药行业的政策“大棒”屡屡挥出,行业大调整眼看就在不远的前方。而在原料药领域,2006年伊始,7-ACA便以14%的价格降幅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不知这“开春一响”能否算得上今年原料药领域不平凡的预示。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里,成本压力的矛盾在全球原料药产业中愈发突出,产业转移已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在业内被广泛关注的恐怕就是诺华公司在常熟建立的国内首个原料药基地。在这一番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世界已悄然形成了新的制药产业链上的分工格局:欧美国家雄踞高端市场,而亚洲地区则扮演着处于相对低端的供应方角色。
然而,关于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质疑之声也不断潮起。在结束不久的第57届API China上,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32个出口品种的平均单价降幅达14.39%,其中大多为大宗原料药,氨苄青霉素的降幅甚至高达62.39%。出口量一路飘红,利润却只能靠规模在苦苦支撑。大宗原料药仍然是产品的主流,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个方向是否还能支撑得起中国“原料药生产第一大国”的桂冠?在渐渐成形的全球分工格局中,中国能否寻找到做强的产业突破口?尤其在环保压力突出、国际贸易争端屡至、国内出口退税调整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如何规避经济风险都值得国内企业深思。
至于印度,在今年显得越发来势汹汹,美国、欧洲等规范市场都是目标猎物,规模直逼“世界第二原料药生产国”的意大利。同为亚洲国家,印度的全球化速度及水平都应该是中国的学习对象。
同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