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朱良春
编号:11347103
朱良春:中医事业的现状与前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9日
     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当前全世界医药领域的有识之士,都在研究中医中药,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医热”。我们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引起重视,奋发努力,迎头赶上,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我们的责任很大,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必然会走出一条新路,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岐黄之术争气,为祖国争光,兹就中医药之现状与前景作一简要回顾,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建国以来,中医药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与发扬,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部一局联合制订了全国500位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周密安排,从第一批结业的成绩来看,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编撰了《医学百科全书·祖国医学》系列丛书;集中人力编写了大型《中华本草》,大大超过了《本草纲目》的内容;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大会”,800多位不同肤色的医药界人士,欢聚一堂,交流探讨传统医学之奥秘,一致赞扬中国传统医学之可贵,是一枝奇葩!我们研究的“益肾蠲痹丸”也在会上介绍,获得好评。会议期间还商定每年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各地的中医药专著和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中国科学院现有了4位中医界的院士,这是值得我们高兴
, http://www.100md.com
    和骄傲的。但从全国中医工作来看,冷静地回顾一下,不免喜中有忧:

    1.中医理论和前人宝贵经验的继承不够

    前人在长期实践中留给我们的珍贵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我们真正继承下来,并加以运用发展的太少了。我从医近60年,自己深感惭愧,所知者仅是沧海一粟,无数的宝贵经验被湮没,真太可惜了。古人说:“脏腑如能语,医者面如土。”有许多好的卓效药,甚至是特效药,好的辨证识病的方法,好的理论,沉埋千百年,未能被发掘者,不知凡几。我认为当前许多疑难杂证,特别是癌症等,我们有时是望病兴叹,徒呼奈何,事实上,“既生斯疾,必有斯药。”先师章次公先生也曾说过:“用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病,方称得是良医。”例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载的“四神煎”(黄芪120克,远志90克,怀牛膝、川石斛各lO克)治疗鹤膝风,屡试不爽,堪称奇效,近贤岳美中先生亦盛赞之,这是专病专方的例子。又如《中国科协报》1995年7月20日4版金涛同志在“单方--往事漫忆”一文中提到井冈山偏僻山区,有一老妪用草药研粉内服避孕,效果很好,特别神奇的是,服用她所配制的避孕药后,如果又想生育,老妪尚有一味解药,服后可恢复生育功能。这位老妪的避孕药,既很灵验,又无毒副作用,享受诺贝尔医学奖金,也是当之无愧的。但可惜老妪秘不外传,这张济世良方,只有与老妪一样,老死山林,回归自然了!类似者,不胜枚举。
, 百拇医药
    《内经》全文虽仅10万余字,但义理精深,内蕴无穷,我们现在选读的仅是一小部分,何况还未完全深入领会,阐明奥义,深感愧对轩辕黄帝。例如“疟论”的“日下一节”,从大椎往下按压,可以测知疟疾已发作几次,在压痛点的两旁按揉,可以控制疟疾的发作,我在农村巡回医疗时,历试应验。《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是说明人中部位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生殖系统的病变,同时在此针刺留针,对妇科下腹部手术还有针刺麻醉之功效。前人寥寥两句话,稍加阐发,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也是一篇论文。《神农本草经》谓庵闾子能治“膈中寒热,腹中水气,化五脏瘀血”,具体地指出它擅治肝硬化腹水,我配合辨证之药屡用获效。这些微言精义,是多么的可贵,我们应该广泛深入地探索阐发,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更好地提高诊治水平。

    2.辨证水平和医疗质量有所下降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认症,四诊就是认症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是医者认症识病的水平体现。但是现在有些医生只用问诊和生化物理检查了,望、闻、切仅是点缀而已,试问这样的话,辨证水平如何提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容忽视。中医的生命和前途在于疗效,而疗效决定于辨证,只有正确全面的辨证,通过八纲的分析,才能提出完善的论治,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辨证的粗忽,论治的失当,医疗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后果。试问医疗质量下降,疗效不高,还有谁来求诊呢?这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狠抓基本功的提高,突出中医特色,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中医振兴才有希望。
, http://www.100md.com
    3.滥用西药,中医急症的阵地萎缩了

    中医师学习一点西医基本知识和抢救技术,我认为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丢掉中医的辨证论治,忽视了中医的特色。不能一见高热,或是炎症,就用抗生素,中药仅是陪衬而已。滥用西药的风气目前似乎还带有普遍性,因而中医急症的阵地萎缩了,中医好像只能看一些慢性病,调理调理,这样下去,中医的前途是可虑的。现在中医院的病房,为了保险安全,或者病员要求,不少是中西药并用,这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西药加中药罢了。中医治疗热病,或是部分急症,是有丰富经验的,我们要抓紧中医基本功的锻炼,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当然某些急、重、危之病员,中西两法并用,协力抢救,还是必要的。

    4.药材不道地,炮制不如法

    中药是中医战胜疾病的主要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马虎不得的,一定要抓好中药的质量监控工作,加强中药材市场的管理。中药是特殊商品,不应该唯利是图,要讲究商业道德,对此要大声疾呼。现在广告效应、名人效应很害人,要加强药品广告的严格审核。对老药工在中药鉴别和炮制方面的经验,要抢救继承,否则就要失传了。
, 百拇医药
    5.中医院经费严重不足

    中医院的经费严重不足,而收益又较低,设备简陋,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除了呼吁政府增加中医机构经费的投入外,要自强、自信、自尊,奋力拼搏,力图体制的改革,争取自给有余,自我发展。力求“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以告慰党和人民的期望。

    二、认清形势,迎头赶上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一片欣欣向荣,令人鼓舞。形势大好,也很严峻,作为中医工作者,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接受客观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迎头赶上,知难而进,中医前途,才能更加辉煌。

    那么究竟怎样办呢?谨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刻苦钻研,打牢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精读经典,泛览群书,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内经》、《伤寒杂病论》、《本经》等经典著作, “文简、意博、理奥、趣深”,不通读原文,就无法窥其全貌和理解全书的主要精神;不通读原文,更无法认识和辨别精华与糟粕。然后再熟读警句,掌握精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后世历代名著,要进行泛览,择其善者而取之。要善于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申发展。

    中医理论是金钥匙,处处都闪烁着光芒。例如“肝开窍于目”,视神经萎缩、眼底病变,用养肝明目之

    药,常收佳效。“脾主肌肉”,重症肌无力症,用大量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之品有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炎用大量大黄加于辨治药中,大大提高疗效。“六腑以通为用”,胰腺炎用清热通下与活血化瘀药煎汁灌肠,每奏殊功。类此事例,举不胜举。故友姜春华教授常说;“中医到处都是宝,看您会不会找。”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善于识别和发挥。

    2.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是门科学,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前进、充实、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适应时代,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发展自己。中医学在宏观、定性、动态研究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存在不足,对微观的病的认识,有时不免失之笼统。如果我们借助各种先进仪器的检测手段,把疾病的症结搞清楚,就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防止误诊、漏诊,从而提高医疗质量,这是很重要的。例如直肠癌早期与痔疮混淆,隐匿性肾炎、隐性糖尿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等等,如不藉做生化等检测,是易于疏忽的。某些疾病症状消失,不等于疾病已愈,如急性肾炎水肿已退,但尿蛋白未消失;肝炎症状已平稳,但肝功未恢复等。在辨病基础上,一定要辨证论治,不能一提到炎症,就是清热解毒,-说到病毒,就是板蓝根、垂盆草,千万不能放松辨证这一环。

    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药加西药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和发挥,在辨证用药上有所前进或突破,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例如用血液流变学来阐述活血化瘀法则,用水蛭来治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肺心病水肿等,就是扩大了这一法则应用的例子。
, 百拇医药
    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50年代中期,林伯渠同志患顽固性呃逆一月余,迭经中西医专家诊治,仍未控制,后延章次公先生用独参汤而获转机。为此,周总理命北京医院召开-个病案讨论会,总结经验。岂知中西医专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主持人乃请示周总理。总理赶到会场,听了简要汇报后,讲了“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三句话,众皆悦服。作为中医,我们要向西医请教、学习.特别是与西学中的同志,有共同语言,相互合作,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西医的测试、检验、实验手段先进,逻辑性也很强,加上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如虎添翼。每年中医药中标的课题和成果的评定,很多都是相互协作配合的结果;中医界的硕士生、博士生出成果的,大多也是接受和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和手段而取得的。我们搞的益肾蠲痹丸的课题,如果没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协作,也很难通过和成为新药。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要多学科协作才是。

    3.中医理论核心和中医教材改革
, 百拇医药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问题,《中国中医药报》曾组织笔谈讨论,仁智之见,各有不同,除个别学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不能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内涵之外,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基本接近,“天人合一的整体现”得到共识。因为在生理、病理、辨证、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基本内容都是以整体观作为核心的。中医的整体观,贯穿于“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之中,如果偏离了整体观念这一核心,就会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就与因人、因时、因地等对待疾病的整体观相违背。《内经》的整体观,是把当时最为先进的哲学、天文、气象、历学和数学等与医学紧密相结合,融为一体而成的。由于它的广泛吸收、渗透、移植和交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的祖先早就运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不断发展、提高自我,这种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继承。作为即将进入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弘扬中医药学,为全人类健康服务,这是责无旁贷的天职。

    中医学院教材,基本是根据中医固有理论和各科技能进行编写的,但部分内容有些脱离临床实际。病种太少,不少常见病、常用药都被遗漏,因而学生一接触到临床,便感到生疏和脱节。所以,教材要进一步修订,希望吸收一部分临床家参予编写,使内容更符合实际,更趋完善。望诊要大大补充,例如广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黄英儒主任医师对舌诊有重大发现,将舌面划分为9个区,脏腑分区与传统分法不同,通过舌诊,就可以一望而知病变所在。掌纹诊病,也有很大参考价值,应予增加。“望神察色”的面部望诊,有许多奥秘之处,要广为搜集,加以充实,西安陈鼎龙先生有此高招。脉诊也要好好研究掌握,这其中大有学问,非浅尝者可知也,前人曾讥讽为“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总地说,中医的精髓,还有许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加以光大。
, http://www.100md.com
    4.培养人才,一专多能

    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而疗效之关键在于人才。翻开中医学发展史,每一个学术鼎盛时期的出现,都是以一代临床大家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作为标志的,所以临床的人才是中医学存在、发展的基础,失去临床人才,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培养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中医临床阵地日见萎缩”,就诊率日见下降,虽然有诸多外在的因素,但中医临床人员素质的下降,则是重要的内在因素。老一辈的中医专家日见凋稀。就江苏省来说,1977年评定省名者中医95名,迄今仅存1/3,而能行动外出者,只剩10多名了,对他们的宝贵经验应该加以抢救继承,这是中医界的一件大事。年轻一代中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诸如进修难、晋升难、工作累、待遇低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困扰下,安于临床工作者日见减少,这一恶性循环的倾向,不容忽视。部分中年临床业务骨干,或先或后历史地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过早地失去了成为临床学科带头人的机会,对于整个中医事业来说,可谓得失参半;高水平的临床家后继乏人,已成为阻碍中医学术稳定提高的致命关键。当前加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医事业存亡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当然,中医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科研、教学、临床、管理等缺一不可,但它的着眼点,毫无疑问,都是以临床为中心的。所以,抓住了临床医技人才的培养,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唯此,才能保证中医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亦不能忽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士太少了,应该予以鼓励、支持,这也是振兴中医重要的一环。
, 百拇医药
    人才是关键,而杰出人才群体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要为有志之士的成长、提高,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使新一代名医群体从速崛起。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才能突出特色,提高疗效,在病员中树立威信。除了虚心向老中医请教,继续搞好老中医经验继承外,要鼓励和支持他们有目的地自觉学习,抓紧时间多读一点书,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积累升华,必能成为新的一代名医,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5.中药剂型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当前中药剂型除丸,散、膏、丹之外,主要是汤剂,但苦水一碗,既难喝,煎煮又费时,不利于服用,特别使双职工或小儿病员深感不便。我国各地也做过多方面的实践工作,如冲剂、浓缩水剂、片剂、针剂等,尤其是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对急症研制了多种大型静脉输液针剂,是很可喜的。单味药也在研制中,例如江阴市中药厂,制成单味或复方的微型颗粒,可以辨证选用,希望尽快推广。台湾称此为“科学中药”,日本有好多家汉方制药株式会社,将仲景方和后世名方制成微型颗粒剂,服用方便,疗效甚佳。我在日本访问西尾市市民病院时,该院副院长告知;“本院未设汉方科,但医师使用汉方成药占全部药品的50%,疗效好,无副作用,医师和病员,都感到满意。”这值得我们综合医院参考。
, 百拇医药
    6.医乃仁术,医德至上

    自古以来,医乃仁术,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要重视医德医风。唐代孙思邈先生在《千金方》中就以“大医精诚”列于篇首,并谆谆告诫医者:“人命至重,有贵于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历代医家均以医德与医术并重,俗谓“道无术而不行,术无道而不久”,是很明确、辩证的。

    现在有部分医者受经济大潮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医德有所下降,有少数现象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希望今后不再发生,维护白衣战士高洁的形象。

    当前世界各国,对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深感忧虑,多寻求天然药物,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最受重视和欢迎。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团结协作,科研、医疗、教学齐头并进,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争取中医药成为2l世纪医坛的翘楚,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朱良春)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