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论资排辈或可纠正学术浮躁
开篇语
新年伊始,新的《观点》和大家见面了。
随着医疗环境的变化,医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除了看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医生处理,常常让不少医生不堪重负。
说说医生的心里话,为医疗改革的健康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医师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大家到此畅所欲言,让《观点》成为一个反思问题、创新理念、展示观点的平台。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或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了困惑,请把它们变成文字或者漫画惠寄给我们。期待来稿观点明确,内容深刻。文字稿件最好在800字左右。我们的地址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观点》栏目,邮编100009;电子邮箱为zhengsh@cmt.com.cn。
, 百拇医药
——编者
如今,不少医生都觉得有些累,除了工作,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压力。论文、职称、学历等等,每个人都像被放到了一个竞技场上,彼此之间似乎必须要分出个优良中差来,不是你上去,就是我下来,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令人遗憾的是,这并没有换来大家在医疗技术方面的提高,在貌似“奖勤罚懒”的“激励制度”下,大家更多地掉进了浮躁和世故的怪圈。踏踏实实研究医学的不多,认认真真搞形式的不少,中国的医疗界和整个学术界一样,似乎走进了一种“竞争”误区之中。
前段时间看见了学者吴思的《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一文,很受启发。吴思总结说:论资排辈本身堪称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因为资格和辈分是硬指标,不容易产生争议,年轻人觉得人人都会老,不会觉得这个办法对自己格外不公平,已经老的人关系多,经验丰富,还可能曾经是年轻人的师长或师兄,年轻人很难公开反对他们,如此,论资排辈就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队伍。
, 百拇医药
事实上,这不是空想,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任教于日本某高校的中国学者向笔者介绍说,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的晋升,就是论资排辈。虽然也有个形式上的评估,但一般都是年长者先上。比如提拔一位教授,有42岁、40岁和38岁三位副教授,多半是那位42岁的上,其他两位可能连申报都不申报。日本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在任何团队中,出类拔萃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都是少数,绝大多数水平都差不多,大家只要按照基本规范踏踏实实去做,多少都会有所成就,本没有必要分出档次。若是非要拉开档次不可,就会因为缺乏明确的指标,人为地增加矛盾,不仅不能促进工作的发展,反而会造成“窝里斗”的情形。现在,这样的弊端在很多医院已经彰显无疑。
所以,在绝大多数人中实行类似公务员晋升的“年资制”,可能更符合实际。对于水平差不多的人而言,时间长在经验上和贡献上都要更多些,排在前面理所当然。这样做,标准明确,易于操作,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为工作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 百拇医药
如果确实有特别优秀者,则予以超常拔擢。对于特别糟糕者,也应当采取非常的惩罚措施,这虽然也牵扯到人员评定问题,但因为这两类人不多,涉及面很小,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如果出现了偏差,也容易得到监督与纠正。
此外,在论资排辈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变通的东西,比如对于读研究生的人,其读硕士期间的年限可以一年按一年半算,读博士期间的年限,一年按两年算,这样对高学历者也能给出一定的优先。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论资排辈是多么完美的用人制度,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其负面作用可能相对少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因为现在的人才选拔体系,助长的是成天浮在面上到处招摇的浮躁风气,与真正的做学问背道而驰。爱叫的麻雀不长肉,但如今,不叫的麻雀却很难被认可。
(欢迎大家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