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振兴中医——王凤岐收徒会侧记
2006年12月30日,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记者参加了一场被当事人称为“非官方、尊传统、纯自愿”的收徒会。收徒会的主角是已故名老中医秦伯未的嫡传弟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办公室主任王凤岐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去年的两位应届本科毕业生——马石征、丁志远。著名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颜正华、方和谦、余瀛鳌、危北海,还有王凤岐教授的夫人、同时也是秦伯未先生弟子的吴大真教授参加了收徒会。
说到收徒拜师,这在中医行业本不该是什么稀奇事,因为自古以来中医药的传承靠的就是师徒相授。只是建国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成为了中医药传承的主流模式以后,师带徒的形式才逐渐淡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代批量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露。人们渐渐认识到,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并有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特色,仅依靠现代批量化教育模式,不足以使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得以传承。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卫生部、国家劳动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在全国中医药界有组织地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经组织了三批。王凤岐教授告诉记者,他当时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深感师承教育的重要性。此次收徒,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医药这一重要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把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传给后人。
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是近年来提了又提的问题。虽然从全国中医药院校毕业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真正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而有所发挥、有所创新者更是寥寥无几。造成这一状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医药实际还未入门,还没有认识到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所以对中医的学习没兴趣、对中医的临床实践没信心,而跟师临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跟的师一定是要有真功夫的“明师”,而非某些徒有虚名的“名师”。
这次王凤岐教授收徒,正如他们所说,是非官方、纯自愿的。谈起拜师的缘由,两位徒弟感慨颇多,他们认为在学校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总觉得和真正的中医还差得很远。在医院实习时,有幸遇到了王凤岐老师,老师对患者、对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风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跟师一段时间,更是被老师的医术和人品所折服,认为这才是心目中的中医形象,于是产生了拜师的想法。这次拜师会,他们的家长和朋友都来祝贺,觉得马石征和丁志远跟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学习,心里很踏实。
看着两位徒弟神色凝重地双手接过老师的师训词,看着整个拜师过程中那两张尚显稚气的脸上镌刻着的对老师的尊崇和感激,还有王凤岐教授眼中不觉滚落的泪水,看着几位“重量级”老中医脸上欣慰的笑容,让记者不由地开始重新审视在中医药的继承工作中,师徒关系的深刻内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能将学生领进门,给学生以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好老师,需要的是有高素养、甘于寂寞、不为名利、能吃苦、尊师重道的好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医药的振兴也才可能有希望。, http://www.100md.com(白晓芸)
说到收徒拜师,这在中医行业本不该是什么稀奇事,因为自古以来中医药的传承靠的就是师徒相授。只是建国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成为了中医药传承的主流模式以后,师带徒的形式才逐渐淡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代批量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露。人们渐渐认识到,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并有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特色,仅依靠现代批量化教育模式,不足以使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得以传承。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卫生部、国家劳动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在全国中医药界有组织地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经组织了三批。王凤岐教授告诉记者,他当时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深感师承教育的重要性。此次收徒,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医药这一重要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把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传给后人。
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是近年来提了又提的问题。虽然从全国中医药院校毕业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真正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而有所发挥、有所创新者更是寥寥无几。造成这一状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医药实际还未入门,还没有认识到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所以对中医的学习没兴趣、对中医的临床实践没信心,而跟师临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跟的师一定是要有真功夫的“明师”,而非某些徒有虚名的“名师”。
这次王凤岐教授收徒,正如他们所说,是非官方、纯自愿的。谈起拜师的缘由,两位徒弟感慨颇多,他们认为在学校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总觉得和真正的中医还差得很远。在医院实习时,有幸遇到了王凤岐老师,老师对患者、对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风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跟师一段时间,更是被老师的医术和人品所折服,认为这才是心目中的中医形象,于是产生了拜师的想法。这次拜师会,他们的家长和朋友都来祝贺,觉得马石征和丁志远跟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学习,心里很踏实。
看着两位徒弟神色凝重地双手接过老师的师训词,看着整个拜师过程中那两张尚显稚气的脸上镌刻着的对老师的尊崇和感激,还有王凤岐教授眼中不觉滚落的泪水,看着几位“重量级”老中医脸上欣慰的笑容,让记者不由地开始重新审视在中医药的继承工作中,师徒关系的深刻内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能将学生领进门,给学生以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好老师,需要的是有高素养、甘于寂寞、不为名利、能吃苦、尊师重道的好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医药的振兴也才可能有希望。, http://www.100md.com(白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