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中药研究
编号:11337814
漫谈中药学与生药学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3期
一、已知药效与未知结构,二、对合成药的反思
     宏观研究尽管难度较大,却是大的科学理论、重要的生命学说产生的摇篮。微观研究按照一个模式、一条思路的发展,而否定其他方法存在的认知是很受局限的。把中药研究与人体错综复杂的疾病状态相对应,就需要有多个立足点与多种解决方法。

    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相反相成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中医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道理。微观方法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宏观方向转化;就如物理学上量子论的出现,科学便开始迈向返朴归真的方向——即中国古人所说的,气聚成物、气散归无;细胞分子特性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而原子水平的技术更多地趋向于一些共性的研究。药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化学合成的各种产品充斥世界和人类生活时,“回归天然”和“绿色消费”的浪潮也悄然而至。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只有约30%的疾病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人类所使用的药物,仅根据已知的化学结构筛选和寻找药物活性成分的方式也是孤立和局限的,因为单一化学成分的好坏优劣毕竟与复方作用的机理不同。尽管目前国际上化学研究已有相当充实的基础,但要做到令人信服地诠释中药的机理尚有一段距离。

    我们知道,中药的药性是从人体的反应总结和反推出来的。例如药性的寒热,首先是参照人体而言,黄芩、黄柏对人体而言属寒,细辛、荜菝针对人体来讲属热;其次,药物的寒热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寒热效应,所以中医学从一开始便确立了“药物-人体-病证”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三,药物的寒热属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本草文献中一些中药药性的记载就不统一,像香附、仙灵脾在《药性赋》中是寒性药;而《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香附之气平而不寒”;我国《药典》I部中仙灵脾为辛、苦、温。其次,寒热属性因为人体服用药物后产生的反应,大部分人药物反应相同,却有时因人而异。比如说,牛奶性滋温平,可是对服牛奶就腹泻的人体现出的是寒性。而服用某些寒性药过敏发疹者,这些药对这类人群的反应为热。除特异性体质外,用药的剂量也是影响药物寒热的因素之一,增量后出现腹泻,这在本草上称之为“多服乃为寒”。

    不论是“气”还是“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