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0983
医改应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1.05
     顾昕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早年留学多个国家,对各种医疗体制的模式均有研究,也有切身的体会。这种阅历为他思考中国的医改之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因此,他对中国医改的思考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顾昕认为,推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正确地扮演其职能,其中关键的关键在于政府必须以弥补市场而不是取代或盲从市场的原则来干预市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处于十字路口。总体来说,市场已经主导了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而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医改应该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看病难、看病贵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存在问题。中国医疗体制的这两大“病象”反映出,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无论是从效率还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并非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因此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但事实上,医疗服务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其根源就在于供需(医患)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减少公立机构的过分主导

    目前中国医疗服务递送体系中的一大问题在于公立机构的过分主导性。因为,公立医院一方面成为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吸金库,另一方面还以其强势地位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大展拳脚。有迹象表明,放弃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让政府办的医院和社会非营利性医院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从而体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已经成为下一步医疗改革方案的主导思路。

    实际上,只要存在着将收入与服务质量联系起来的激励机制,哪怕是公立机构,也照样会千方百计地诱导过度需求,从而引发医疗费用的上涨。如果公立机构拥有某种垄断地位,损公肥私的情形便会雪上加霜。而如果政府付费合理,营利性医院照样可像公立医院一样,承担各种公共卫生服务。

    缺乏足够的竞争机制

    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世界各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推动竞争,甚至以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和民营化的方式推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走向市场化。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实践证明,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成本约束之效。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并未导致类似的结果,其问题不在市场化本身,也不在竞争本身,而在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由此,我国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并非改革不成功的根源,而是在于市场化改革中存在大量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错位。所以,中国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并不是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走向公费医疗、公立医院、计划管理、命令控制为主导的老路,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汪言安 整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