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0931
第三终端见证实录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8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1.08
第三终端见证
实录
第三终端见证
实录
第三终端见证
实录
第三终端见证
实录
第三终端见证
实录

    一岁之中,本报采编人员作为第三终端的直接目击人,时刻见证行业态势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间断地应时推出重点文章、系列报道和专题策划,这些“重磅级炸弹”炸裂开来,在振奋业界神经之余,亦将采编人员的思考拉向纵深,对于第三终端的报道,也因此而更具张力。在此,我们无法将重点报道一一重现,精中取精,且看——

    【社区篇】

    关注焦点:医药分业

    见证人感言:“只有持续跟踪才能让思考步步深入”

    在经历了2005年关于医改成功与否的争论之后,2006年,第三终端周刊对包括武汉、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内的社区医药分业尝试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我们对医药分业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在对武汉北湖模式的跟进中记者发现,随后推广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不止一家与合作企业达成了收益分配协议。这样的现象出现也许并不出奇——既然社区中心没有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作药店在支付了场地租金和水电费外,还负责药房工作人员工资,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社区中心呢?
, http://www.100md.com
    对比南京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药房托管,可以看出社区中心与药品收入之间剪不断的联系,关系背后折射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的事实——即使医药分业明显带动了社区门诊量,仍然无法弥补需求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对社区中心而言,医药分业的前提是原有药品收入必须得到补偿。很明显,这部分补偿现阶段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因此作为合作方的社会药店成为补偿资金的来源之一。对于合作药店而言,高于正常水平的租金、接纳药房工作人员并支付工资,尤其是后来药品收入按比例分配,能确保社区中心在医药分业后从药店方获得的收入不低于往年的药品收入。对此一位专家有言:“这是让药品收入披上了房租的外衣。”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但似有几分道理。

    那么,未来医药分业的走向将是怎样的呢?近期不断传出有社区试行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零利润的消息,这说明政府已经下决心对社区加大实质性的投入。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社区会迎来快速发展期,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也将被进一步激活。与基本医疗相比,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职能中的其他功能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突破点。与此同时,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卫生主管部门有可能对社区药品收入和价格进行一定的限制,这一切都将显著降低社区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也将缩小社区中心与社会药店药价的差距。而这个时候,医改也将面临新的变局。(魏 )
, 百拇医药
    关注焦点:社区全科人才培养

    见证人感言:“最欣慰的是看到报道中的困局得到缓解”

    这是本报第一次以大篇幅专门就社区人才瓶颈问题进行详细报道(详见去年5月8日社区医疗版)。一方面是人才奇缺,一方面是专门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原因何在?长期为全科医学事业大声呐喊的广州医学院王家骥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政策、没有技术、没有成就感,又怎能留住那些高学历的全科人才呢?可喜的是,文章刊登后7个多月,记者回访采访对象,得知“怪现状”有了改观。

    回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政策的大力倾斜,全科医学人才奇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强的呼声之一。那些尚处迷茫中的全科医学学生的就业情绪开始扭转。过去羞于提及这个专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专业所能发挥价值的空间是在社区,而社区也努力创造条件迎接高学历人才的到来,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举棋不定,有人还直接表示愿意到社区大展宏图。
, http://www.100md.com
    深圳市某社康中心负责人陈先生向记者坦言,在去年下半年的人才招聘中,他们终于如愿招到了科班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这对一直闹“人才荒”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困局,有望在2007年得以继续缓解。(汪言安)

    关注焦点:基层医生维权

    见证人感言:“维权并非危言耸听”

    “基层医疗机构呼唤维权时代到来并非危言耸听!”这是《社区维权时代到来》一文刊登后记者收到的一条读者反馈信息(详见去年11月27日要闻版),来自社区医生。不久之后又有一条来自洛阳的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基层医生维权还只是一句口号,因为没有多少人想到要维权,这也反映出部分基层医生的麻木。”

    作为专业媒体,本报就这个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率先在业界发出呼声,之后引起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怪,记者更加确信,现今,社区维权问题相当重要和紧迫。
, 百拇医药
    基层医生也是医生,有这样的感慨,无非是为了肯定社区医生是医生群体中的一员,但一直以来,患者总是有意识地将他们与大医院的医生相区分,甚至认为他们的技术就是比大医院医生差。在维权意识淡漠的年代,由于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所引发的一些原本够得上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在地方调解下可以化解,但现在真的不同了——在医疗纠纷面前,他们与大医院及其医生一样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和规定行事。

    很难想象,尽管基层医生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但很多时候他们并非真的这样做了。比如村医上门服务、社区家庭病床服务,已经违反了《执业医师法》中关于医生“要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执业范围”的要求,但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没出事也就罢了,一旦出现医疗意外,打起官司来,非法行医的罪名,将让基层医生吃不了兜着走!”一位社区问题专家如是说。

    社区维权,一个异常严肃的话题,在基层医疗日益活跃的今天,基层医生的责任多么重大。我们并不确定他们是否会真的违反相关法律,也不确定他们会因此而接受多大的教训,但可以肯定的是,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医生所要承担的诸多职业职能,并因此而担负更多法律风险的那一天必将到来!
, http://www.100md.com
    也许,“法律责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多少也让基层医生有畏惧之心,但法律责任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掌握维权的经验,需要专门的法律人士和专家为他们做培训。这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在对基层医生进行临床方面的培训内容之外,有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为基层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等,都将是今后基层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唯有此,基层维权才有实际意义,百姓的健康安全才会有更多的保障。(汪言安)

    关注焦点: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热辣出炉

    见证人感言:“第一时间的关注很重要”

    去年8月初,卫生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中披露了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制订并印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系列配套文件,尔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此之前,本报比其他媒体提早整整一周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详见去年8月7日要闻版)。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论坛的BBS上,记者第一时间发现了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论坛的正式通知,其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解读《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其中,有好几个配套文件尚未在相关部门网站上公布。通过业内人士的帮忙,记者成功关注了这次论坛的前前后后。会上,除相关部委详细解读各配套文件内容外,不少业内资深人士还提出了他们对社区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报道由此得以成功出炉。(李蕴明)

    关注焦点:上海社区医疗特色系列报道

    见证人感言:“期望读者看到的不只是他人的做法”

    从2006年8月21日开始,本报连续7期在社区医疗版推出上海社区医疗特色系列报道,选取了上海几家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开展的特色服务进行详细介绍。

    这是本报首次如此透彻地关注某一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不仅因为它们的工作开展得很好,更是因为广大社区卫生工作者希望从上海的实践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得天独厚的人才条件和资金实力是其做得如此出色的最主要原因,但我们依然认为这些只是外部条件,一定有内部发展的动力促使它们能够不断前进,而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
, http://www.100md.com
    表面上看,我们围绕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做足了文章,实际上,我们真正展现的是其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尝试。从每一家被报道的社区中心来看,他们的特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六位一体”功能某一个方面的延伸、改进或深入,但它们同时也是肯打开思路、主动求变才做到的创新,这些并不是投入了资金就能直接获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望关注该系列报道的读者,能够看到的并不只是他人的做法,而是一种思维和精神。(魏 )

    关注焦点:药品零差价

    见证人感言:“发展,在点点滴滴中改变”

    自从去年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透露“会选择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试点”后,各地纷纷传出酝酿出台“零差价”措施的消息。

    要实施零差价,势必牵涉到政府补贴。我们看到,2006年中许多地区都提高或计划提高补助,但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坦言,只有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地方才能真正施行零差价,因此,“收支两条线”也成为保证药品零差价顺利推行的坚强后盾。在这方面,北京进展十分迅速,不仅实行零差价,还要求统一招标采购、集中配送,并于2006年岁末在北京26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铺开。
, http://www.100md.com
    从年初开始的持续跟踪报道中记者感受到,虽然零差价称不上让社区发展走入新纪元的万灵药,不过,让老百姓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存在,确实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改变,包括诊疗水平、服务、药品价格……随着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作为医改新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将逐步得到百姓的认可。(李蕴明)

    【农村篇】

    关注焦点:偏方正道系列报道

    见证人感言:“我愿意将业界关注的现象做深做透”

    一连3期刊登的“偏方正道系列报道”(始自去年3月13日乡村医疗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偏方目前的生存状态,文章见报后,基层医生不断打来电话咨询,企望从记者这里找到偏方开发的门路,一个小策划,能让基层医生谈得欲罢不能,记者认为这就是报道的成功之处:偏方是瑰宝,它是人类在与疾病搏斗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把随意丢弃的杂草。
, 百拇医药
    大家都关心偏方的开发问题,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偏方即使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角,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记者发现,有的医生技术平平,但其在治疗某种病上有偏方这一杀手锏,这也为其本人增添了神秘色彩。据了解,不少地方的卫生主管部门并未因此上门责难,但国家相关文件却明确规定:“医生所开的处方必须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正规药品,是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或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饮片,不能是没有经过批准的非正式药品。”“不出事谁也不管你,出了事谁也不帮你。”一位基层医生的话,道出了偏方的尴尬处境之一。

    成功开发偏方的个案凤毛麟角,这也刺激了很多人把其开发出来的欲望,很多医生电话打过来直白地说,这偏方要是开发出来,至少能解决几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问题。最直接的经济诉求,是很多基层医生开发偏方的目的和动力,谁给的钱多就把偏方的秘诀卖给谁,这种短视行为让人想起余秋雨笔下《道士塔》中的道士,“浑浑噩噩地把一车车的国宝‘卖’给洋人,换成顷刻间就有可能贬值的大洋。”这是偏方尴尬的处境之二。
, 百拇医药
    而偏方要想成为正儿八经的药品,拥有正规的批号,就像东土大唐的僧人一样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找到开发商,通过呈报、审批、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等程序,而很多偏方拥有者只要把偏方卖出去套现钱就可以了,仿佛后面一系列问题都是别人的事。也有人不甘心把偏方直接卖给开发商,要亲自参与“修炼”全过程,这样成功的可能更加渺茫,同时亦没有谁能为你的失败承担风险,这可谓偏方的尴尬处境之三。

    作为采编人员,记者愿意将业界关注的现象做深做透,以促进医药产业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心力。(刘景峰)

    【企业篇】

    关注焦点:第三终端首次登陆药交会

    见证人感言:“第三终端全方位‘发热’了!”

    在第55届药交会的前一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在药交会主办地郑州举办了“第三终端与市场营销策略创新论坛”(详见去年4月24日1~2版),其重大意义在于以“第三终端”命名的论坛首次召开,并首次登陆药交会。
, 百拇医药
    开拓第三终端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渠道!这是与会企业人士最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在此之前,不少人对“第三终端”这个提法尚存异议。该专题报道全方位诠释了第三终端这个崭新的概念,之后,第三终端的提法开始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此后的许多高峰论坛都将第三终端列为重点讨论话题。

    (陈爱军)

    关注焦点:成都第三终端高峰论坛

    见证人感言:“实质性探讨由此一发不可收”

    2006年5月中旬,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制药企业百强年会暨第三终端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是该年度医药行业的一部“重头戏”。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主题为“道路与梦想”的论坛上(详见去年5月22日要闻版),中国制药工商企业的巨头第一次面对面地坦诚交流,探讨工商企业开发第三终端的合作途径与如何解决存在的矛盾,众多的工商企业代表对开拓第三终端市场的态度从此不再遮遮掩掩。
, 百拇医药
    如果说,在郑州举行的第三终端论坛是首次从全方位的理论高度分析市场,那么,成都论坛则是第一次对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进行的实质性探讨,与会的先行者代表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无疑是业界最想得到的“真经”。(陈爱军)

    关注焦点:“第三终端是否是医药行业的蓝海”辩论会

    见证人感言:“第三终端,越辩越明”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本报针对去年12月1日深圳举行的“第三终端是否是医药行业的蓝海”焦点辩论会进行了连续3期特别报道。为直观翔实地呈现辩论会的精彩瞬间,第三终端周刊更是在其间刊出了辩论会实录(详见去年12月11日1~4版)。

    诚然,辩论只是一种典型的过程大于结果的思维方式,而这场由医药行业主流媒体、企业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知名学府的辩手共同参与的辩论会,主办方的目的在更高处——在激情奔放的辩论之后,专家的点评为与会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 百拇医药
    正如本报总编陶剑虹女士所提到的那样,“第三终端试图重新排序、构建或者说是在市场细分理念下寻找到的概念;蓝海的提出是给行业人的行动提供一种选择而非号召。”我们期望,辩论对医药行业人和业外人都有所启发;我们更期待,辩论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可能触发一个企业甚或一个行业振兴发展的引擎。这也正是本报如此高调关注辩论会的目的所在。

    尽管自“第三终端”概念提出后,围绕第三终端的争论从未停止,但今还是有企业进行着开发这个市场的行动,反映了众多药企开发新市场、追求新发展的渴望。有人说,关于“第三终端”所有的争论无非是为了夺得未来中国医药市场5年乃至10年的营销话语权。这只是其一,我们在激励业界发现并行动的同时,也试图向业界展示怎样迎接这一新兴的商业机会,并希望业界能在战略上永远保持不断创新求变的思维模式。(戴丹)

    关注焦点:“白云山制药”进藏

    见证人感言:“将先行企业的先进做法加以展现无可厚非”
, 百拇医药
    时间悄悄进入寒冷的旧历年末,但第三终端医药市场依然活跃,因为第三终端市场始终牵动着医药工商链上每个环节的敏感神经。除了针对农村、城市社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动向的剖析,对于在企业开拓第三终端的举措,我们也倍加关注。

    《比第三终端还第三终端的探险开拓》就是在得知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制药送药进藏后不久完成的(详见去年7月31日终端态势版)。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报道有为企业免费做宣传之嫌,但我们突破了这个樊篱——先行的企业的先进做法为什么就不能加以展现呢?

    当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本报未能直接参与这次“送药进藏”活动,记者与第三终端的接触还称不上紧密,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报道,出来之后效果很好,如果能亲自深入西藏,报道效果肯定会更好。更重要的是,长期深入第三终端一线,能对其现实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捕捉到更多现实的话题,以及把握第三终端的脉搏声息。(王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