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外科挑战和机遇并存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于2006年11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胡盛寿教授通过全体大会发言,剖析了国内心脏外科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探索和发展方向。本报特摘选该发言中的精华内容,并邀请参会专家概述大会心血管外科会议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在老一辈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的心脏外科事业从无到有,心血管外科技术应用迅速普及,并以其高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专业队伍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显示,截止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登记注册的中国大陆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总计有653家,登记注册心外科医师1225人、心胸外科医师3405人、专业灌注师654人。2004年中国大陆完成心脏及主动脉外科手术量9万余例,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7万4千余例。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心脏外科事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该如何应对?
, http://www.100md.com
取长补短 正视介入学科的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相邻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心血管内科和介入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占领了心脏外科的一些“固有”领地。在冠心病诊疗、瓣膜置换和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PCI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经皮瓣膜置换以及介入封堵技术等对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地位构成了强大的冲击。
新世纪的心脏外科医师必须正视介入学科的竞争和挑战,并给予积极的应对。首先,在冠脉外科中,必须重新强调“全动脉化搭桥”,因为该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移植桥的远期通畅率,使患者在一次搭桥术中得到最大获益,从而保持该术式的长期疗效优势。采用安全可行的微创外科技术,如心脏不停跳技术、小切口技术、腔镜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等,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使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另外,心脏外科医师要充分认识介入技术的优势所在并加以利用,将介入器械引入常规外科手术,这种Hybrid术式可能成为未来心脏外科学发展方向之一。
, 百拇医药
拓宽视野 开辟心脏外科治疗新领域
由于心血管外科传统优势领域面临不断发展的介入技术挑战,心血管外科医师不能满足于固守传统的成熟技术服务患者,针对就诊患者病种和病情的变化,需要探索和开发新的外科治疗领域。
晚期心衰治疗将逐步成为未来心脏外科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主要因为经心内科筛选而转至外科治疗的患者病情将普遍偏重,另外,中国心脏病患者大多就诊偏晚,在接受手术时已经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这个领域对心脏外科医师最具挑战性,现在虽然有心室减容成形、瓣膜成形、人工心室辅助装置置入等治疗手段,但尚无明确的术式和指南,需要更深入的外科探索。
中国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还比较薄弱。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能获得治疗的患儿数量非常少,可以开展复杂先心病矫治的心脏中心也非常少。对此,除了呼吁政府和社会加以关注和增加投入外,也要向未来的心脏外科医师提出要求。
, http://www.100md.com
此外,未来心脏外科还将更多地涉及机器人辅助心脏外科、心律失常外科、心脏移植外科及大动脉外科等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
抓住机遇 寻求学科持续发展
中国的心脏外科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世纪的中国心脏外科医师和其他国家心脏外科医师一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恰逢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粗略估计目前大约有8百万患者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治疗,但每年的手术量仅仅约11万例,全国只有约15家中心的年手术量能超过1千例。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将为满足患者的基本就医需要而努力,仍需建设更多的心脏中心,需要培训更多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学术型心脏外科医师。
中国的心脏外科医师应该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使心脏外科在我国得到良好的持续发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心脏外科要发扬自身优势,改进微创外科技术,同时要正视并利用介入技术的优点。
● 心脏外科不能固守传统,要探索开发外科治疗新领域。
● 要培养更多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学术型心脏外科医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