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京剧的境遇谈近代名人对中医的态度
一、名人对京剧态度的两面性,二、对近代名人中医态度的分析
今天,不少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汪精卫、丁文江、傅斯年等近代名人对中医的批判作为中医不科学的另一证据,并摘取这些名人批评中医的片言只语来壮大自己抨击中医的声势,虽言语确凿,但脱离具体时代背景及名人个体情况,往往难免窥豹一斑、摸象一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众所周知,京剧与中医一样,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在近代亦有着近乎相同的命运。这里,笔者不揣愚陋,从民国时期京剧的境遇谈起,物类相从,结合具体事例,来探寻近代名人对中医的实际态度及有关情况,以期对我们今天能够正确评判中医有所借鉴。一、名人对京剧态度的两面性
在民国时期,京剧亦遭受与中医同样的境遇。
二十世纪初那场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对京剧也形成了围剿之势。1918年,《新青年》刊载了戏剧专号,将京剧称为“旧剧”,在几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胡适、鲁迅、钱玄同、傅斯年、刘半农等人纷纷撰文对京剧口诛笔伐。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篇文章中将京剧之类的东西比作“遗形物”,胡适解释说,“如男子的乳房,形式虽存,作用已失;本可废去,总没废去;故叫做‘遗形物’。……所以中国戏剧进化史上,乐曲一部分本可以渐渐废去,但也依旧存留,遂成一种‘遗形物’。此外如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等,都是这一类的‘遗形物’,早就可以不用了,但相沿下来至今不改。”
后来的历史学家而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的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批判京剧也走在了前头。他在《新青年》中发文《予之戏剧改良观》中称,中国戏曲是“各种把戏的集合品”,“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之价值”。但是由于他对京剧基本不懂,批判京剧主要是用西方现实主义来硬套京剧。
其实,在这些批判京剧的人中,有好多人是喜欢看京剧的,胡适就是其中一例。《胡适日记》中有大量他在少时看京戏的记载,如已酋(一九零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桂梁、剑龙偕陈祥云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