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需从《内经》汲取营养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学习《内经》的目的是运用《内经》理论解决临床问题,通过《内经》理清中医理论脉络,顺流而下,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中医。中医理论是发展《内经》 不断完善的结果
常听某些中医,尤其是学生说,中医理论是一个怪圈,转去转来,总是循环反复,怎么都说得通,但临床难有突破,甚至要真治好病不容易。其实,原因就在于学中医不深、不透,不甚清楚中医理论由何而来。
中医理论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通过深刻领会《内经》,研究中医理论之形成和发展规律,才会得出正确答案。首先,中医理论是开放系统。它有完全开放的思想,因而它不限制后学者的思路,即便是思维方法、辨证范式等也带有列举之意,运用时不必墨守成规。其次,整本《内经》都不曾提到其理论无懈可击,相反其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或思考的余地。仲景《伤寒杂病论》正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后发挥、上升之作,温病学说也如此。从中医学术史和各家学说的研究来看,中医学的每一次发展进步,或临床突破都与继承《内经》理论有关。
任何新理论的形成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或修正。如中医外感病理论,《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第一次修正,温病是对《内经》、《伤寒论》外感学说的又一次修正,而疫病学说的提出则是对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热病的补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