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信息
编号:11347218
攻研中医疑难病症的斗士——记吉林省名中医南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71期
     南征,1942年生于吉林省龙井市,1965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等。

    临床攻难病

    南征多年从事临床工作,后来他又从事教学及行政工作,担任中药系主任和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认为:“中医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临床。中医繁浩的经典理论,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他潜心研究内科疑难杂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如在胃病的治疗上,他强调“养阴”;对心病强调“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相结合”;在老年病的研究上,他主张“以调阴为主,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进一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发病率高,合并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征便开始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他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强调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调整五脏六腑,总结了一套“用中药、节饮食、多运动”的综合疗法。经400多例临床观察,通过辨证论治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糖尿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此外,南征还在中风病、肝病、尿毒症、癫痫等许多病症治疗上有独特经验,受到患者们好评。
, 百拇医药
    科研谱新篇

    南征的另一项成绩是对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截至目前,他主持参加的省级以上课题取得成果的就有12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优秀产品三等奖3次,创利润2000万元以上。

    “一切东西都要不断发展,研究科学要求认真,要敢于怀疑前人的东西,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站得住脚。”正是因为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并善于把临床方药与新药开发相结合,才使得他在新药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

    对于中风,人们多认为是由于气滞血瘀、血脉不畅、脑窍不利所致。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南征发现,不仅是气滞血瘀,而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造成血瘀也是中风的病机之一。所以在治法上,他注重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在方药上,重用黄芪的同时,也重用水蛭,从而达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效果。“麝香抗栓丸”和“麝香抗栓胶囊”就是基于以上临床经验研制出的国家级新药。
, 百拇医药
    对发病率较高的乙型肝炎,他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的综合疗法来清除病毒,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新药“榛花肝宁”,在国际肝病学术会议上,此项成果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研制的国家级新药——消渴安胶囊已批量生产,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的2000年科技成果之一,并获得200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征还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创立了“扶正祛邪,解毒降糖”法,制定了“坚信科学,增强信心,锻炼身体,平衡心态,定期检查,控制饮食,合理用药,预防疾病,提高疗效”的中医治疗疾病综合系统。并在治疗糖尿病合并症——糖尿病肾病方面,成功研制了“降糖益肾解毒汤”。

    逆境中成长

    南征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祖上三代都是普通的铁路工人。在日本帝国主义横行的旧中国,不用说读书,全家连一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后来为了反抗压迫,南征的父母投身于革命。抗战胜利后,父母又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父母先后光荣牺牲,留下他和弟弟,这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幸运的是,对于革命烈士子女,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的。在党的关怀下,南征读完了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毕业。
, 百拇医药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当时他仅仅17岁。学好中医,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是他童年时就已确立的理想。入学之初,对他这样一位汉语不很精通的朝鲜族学生来说,谈何容易!尤其是医古文,在他眼里,简直就是天书,然而他没有放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紧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语言问题对他再也不是什么障碍了,几部医学典籍他也能倒背如流。

    我们曾问过南征:“你是否相信天才?”他说:“许多名人都对天才发表过见解,我也不否定天才,但我绝不是天才。”他是谦虚的,但我们却认同他的话。是的,即使他真是天才,可如果没有后天的顽强毅力和勤学钻研,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和许多朝鲜族同胞一样,南征也是多才多艺。在学校,他不仅是文艺方面的骨干,而且对书法、绘画、体育都非常爱好。由于学习好,特长多,又有号召力,大学期间,他还先后担任班级生活委员、班长、团支部书记、学院团委委员、少数民族工作部部长等多项职务。他从来没有因为工作和业余活动而影响学习,整个6年大学学习考试,每门功课都成绩优秀,按当时的教育目标,他是个真正的“又红又专”。大学最后一年,他22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百拇医药(秦晓晔 孟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