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爱心”意识:帮你更新认识 让你科学对待 促你拥有健康
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病高发的季节。最近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在猝死病因中,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而心源性猝死中又以冠心病多见,约占心源性猝死的25%~90%。据统计,中国每天有几千人死于心脏病,其中70%的人是因为无法得到恰当救助而死于家中或现场。
养成良好的防病意识
在公共场所,在远离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出现心脏猝死,我们应该怎么办?下面4个环节应立即迅速进行:①快速拨打救护电话;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早除颤;④尽早得到加强生命支持。
所以,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3.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4.控制体重等。这样可以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中猝死的高危人群;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特别是运动员,更要进行正规、严格的体检,明确体育活动禁忌与适应症,避免过度运动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猝死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如何对心律失常进行自我监测
为了健康,我们必须掌握心律失常自我监测的方法,及时识别心律失常,以便针对性处理。
大家知道,正常人的心搏都应是窦性心律(通俗说就是具有正常节律的跳动),通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多数为70—80次)。运动、激动、发热时心率可增快,夜间睡眠时心率减慢。当窦房结发出冲动的频率、节律异常,或向下传播受阻或途径改变,即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的自我监测,主要是依靠自觉症状和触摸脉搏。比如:(1)心脏早搏:可出现心悸或“心跳突然停止一下”的感觉,当早搏频发或连续发生时,可能降低心排血量,而使重要脏器排血量减少,出现乏力、头晕、气短或心绞痛等。所以,摸脉搏可发现脱漏。(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出现突然心慌、心悸或晕厥,有的表现恐惧不安、多尿等。重者发生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脉搏速率达每分钟160—220次。(3)心房颤动:出现头昏、心慌、胸闷、气短等。当正常人在饮酒过程,情绪紧张时突然感到头昏、心慌的症状。摸脉搏出现快慢不一、强弱不等,应考虑是否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触摸脉搏是自我监测心律失常的简易方法,可计算每分钟的搏动次数,亦可了解搏动的强弱与是否规则。触摸脉搏的部位在手腕上桡动脉处(即中医切脉的部位)。必须强调的是,诊断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心电图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因此,一旦自我发现有心律失常,应及时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诊治,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予以证实。
相关链接
警示: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众所周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目的,在于抑制引起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使心律失常减轻或消失。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诱发新的电生理异常,导致患者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这便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如何判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呢?多数认为可参考下列标准:(1)患者出现服药前没有的“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已排除由其它因素所引起;(2)患者用药前存在的心律失常在用药后发生如下变化:①室性早搏的频率增加(即变为频发)②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明显增快;③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恶化(加重),如转变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见,当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必要时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来判定是否出现“促心律失常作用”。一旦确诊,首先应立即停药,并由心血管专科医师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应急处理,以确保安全。
提醒: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掌握的原则
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都必须掌握的问题。首先,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应当弄清楚:属于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其次,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宜对打算应用的药物充分了解。
通过长期医学临床探索,对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积累了经验,为便于掌握,现归纳通用的8项应用原则列举如下:
(1)宜选用疗效高、副作用少的药物;(2)某一种药物治疗无效,宜选用或加用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3)开始先单用一种药物,如治疗无效,再考虑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但要谨慎;(4)对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联用时,由于有药物的“相加作用”,应减少各自的用量;(5)对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用时,因药物相互“取长补短”,可增强疗效,但副作用亦会增加,应予重视;(6)每一种药物都可能对一些患者疗效显著,而对另一些患者则疗效不好,或毫无效果,宜注意用药的个体化;(7)选择药物治疗时,需了解患者的心、肾、肝功能状态,特别是心肌的承受能力,如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时,宜避免选用会减弱心肌收缩力的药物;(8)有学者强调,临床上有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关键是: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和精细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百拇医药(罗伟 李菊香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南昌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
养成良好的防病意识
在公共场所,在远离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出现心脏猝死,我们应该怎么办?下面4个环节应立即迅速进行:①快速拨打救护电话;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早除颤;④尽早得到加强生命支持。
所以,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3.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4.控制体重等。这样可以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中猝死的高危人群;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特别是运动员,更要进行正规、严格的体检,明确体育活动禁忌与适应症,避免过度运动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猝死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如何对心律失常进行自我监测
为了健康,我们必须掌握心律失常自我监测的方法,及时识别心律失常,以便针对性处理。
大家知道,正常人的心搏都应是窦性心律(通俗说就是具有正常节律的跳动),通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多数为70—80次)。运动、激动、发热时心率可增快,夜间睡眠时心率减慢。当窦房结发出冲动的频率、节律异常,或向下传播受阻或途径改变,即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的自我监测,主要是依靠自觉症状和触摸脉搏。比如:(1)心脏早搏:可出现心悸或“心跳突然停止一下”的感觉,当早搏频发或连续发生时,可能降低心排血量,而使重要脏器排血量减少,出现乏力、头晕、气短或心绞痛等。所以,摸脉搏可发现脱漏。(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出现突然心慌、心悸或晕厥,有的表现恐惧不安、多尿等。重者发生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脉搏速率达每分钟160—220次。(3)心房颤动:出现头昏、心慌、胸闷、气短等。当正常人在饮酒过程,情绪紧张时突然感到头昏、心慌的症状。摸脉搏出现快慢不一、强弱不等,应考虑是否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触摸脉搏是自我监测心律失常的简易方法,可计算每分钟的搏动次数,亦可了解搏动的强弱与是否规则。触摸脉搏的部位在手腕上桡动脉处(即中医切脉的部位)。必须强调的是,诊断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心电图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因此,一旦自我发现有心律失常,应及时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诊治,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予以证实。
相关链接
警示: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众所周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目的,在于抑制引起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使心律失常减轻或消失。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诱发新的电生理异常,导致患者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这便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如何判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呢?多数认为可参考下列标准:(1)患者出现服药前没有的“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已排除由其它因素所引起;(2)患者用药前存在的心律失常在用药后发生如下变化:①室性早搏的频率增加(即变为频发)②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明显增快;③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恶化(加重),如转变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见,当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必要时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来判定是否出现“促心律失常作用”。一旦确诊,首先应立即停药,并由心血管专科医师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应急处理,以确保安全。
提醒: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掌握的原则
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都必须掌握的问题。首先,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应当弄清楚:属于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其次,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宜对打算应用的药物充分了解。
通过长期医学临床探索,对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积累了经验,为便于掌握,现归纳通用的8项应用原则列举如下:
(1)宜选用疗效高、副作用少的药物;(2)某一种药物治疗无效,宜选用或加用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3)开始先单用一种药物,如治疗无效,再考虑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但要谨慎;(4)对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联用时,由于有药物的“相加作用”,应减少各自的用量;(5)对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用时,因药物相互“取长补短”,可增强疗效,但副作用亦会增加,应予重视;(6)每一种药物都可能对一些患者疗效显著,而对另一些患者则疗效不好,或毫无效果,宜注意用药的个体化;(7)选择药物治疗时,需了解患者的心、肾、肝功能状态,特别是心肌的承受能力,如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时,宜避免选用会减弱心肌收缩力的药物;(8)有学者强调,临床上有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关键是: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和精细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百拇医药(罗伟 李菊香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南昌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