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肛门滴灌治溃疡性结肠炎
[检查诊断]
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6个月而到医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每天3至4次,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时有低热和恶心呕吐;以上症状每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后加剧。患者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血缘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7.4度,脉搏85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75mmHg。形体消瘦,脸色苍白。头颅五官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脊柱四肢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3.2×109/升,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5,血红蛋白90克/升。大便常规示:可见粘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未见巨噬细胞和病原体。血沉:25毫米/分钟。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偶见糜烂及溃疡。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结肠粘膜粗大紊乱,肠壁边缘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并可见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
, 百拇医药
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轻型);2.继发性贫血。
[治疗方法]
考虑患者对常规治疗不敏感,故采用中药肛门滴灌加补脾益肠丸口服疗法,具体如下:每晚睡时肛门滴灌中药煎剂。方药组成:地榆15克、苦参15克、白及15克、五倍子12克、赤石脂15克(打碎)、禹余粮12克、苍术12克、枯矾15克(打碎)、白芷12克、儿茶12克、诃子12克、黄柏15克、秦皮15克、白头翁20克、紫草12克、青黛15克(先煎)、血竭15克(先煎);滴灌方法:取20号灌肠管,在管的远端搽上石腊油,嘱患者取侧卧位,在护士帮助下将管缓慢插入肛门30至50厘米,滴速为60滴左右/分钟,第二天早晨醒后拔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同时配合口服补脾益肠丸6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治疗的药物。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纤维结肠镜(由原初检医生负责操作)和其它检查项目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辨证析义]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或结肠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遗传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以及粘液脓血便等。传统治疗上主要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总体上疗效不甚理想。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医医学中属于“肠癖”、“泄泻”和“便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邪毒为标,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或心身过劳而导致脾胃损伤、湿浊侵袭或内生,下注大肠致脏气失调,壅塞气血所至;或因起居不慎等致气机逆乱、湿蒸热郁、伤络动血而成,症见发热腹痛、利下粘冻或脓血、里急后重等;故其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湿浊瘀阻;治宜补脾祛湿、化瘀涩肠、上泻止血止痛。补脾益肠丸是由黄芪、党参、白术、肉桂、防风、木香、当归、延胡索、补骨脂、赤石脂和荔枝核等组成的中成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等功效;配合上述中药煎剂在睡眠时肛门缓慢滴灌,既避免了以往灌肠时对大肠的刺激而致排便使灌肠液流失,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也减少了胃液和小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并可使药液直达结肠病变部位,在局部保持高浓度,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http://www.100md.com(魏晋)
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6个月而到医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每天3至4次,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时有低热和恶心呕吐;以上症状每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后加剧。患者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血缘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7.4度,脉搏85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75mmHg。形体消瘦,脸色苍白。头颅五官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脊柱四肢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3.2×109/升,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5,血红蛋白90克/升。大便常规示:可见粘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未见巨噬细胞和病原体。血沉:25毫米/分钟。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偶见糜烂及溃疡。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结肠粘膜粗大紊乱,肠壁边缘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并可见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
, 百拇医药
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轻型);2.继发性贫血。
[治疗方法]
考虑患者对常规治疗不敏感,故采用中药肛门滴灌加补脾益肠丸口服疗法,具体如下:每晚睡时肛门滴灌中药煎剂。方药组成:地榆15克、苦参15克、白及15克、五倍子12克、赤石脂15克(打碎)、禹余粮12克、苍术12克、枯矾15克(打碎)、白芷12克、儿茶12克、诃子12克、黄柏15克、秦皮15克、白头翁20克、紫草12克、青黛15克(先煎)、血竭15克(先煎);滴灌方法:取20号灌肠管,在管的远端搽上石腊油,嘱患者取侧卧位,在护士帮助下将管缓慢插入肛门30至50厘米,滴速为60滴左右/分钟,第二天早晨醒后拔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同时配合口服补脾益肠丸6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治疗的药物。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纤维结肠镜(由原初检医生负责操作)和其它检查项目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辨证析义]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或结肠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遗传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以及粘液脓血便等。传统治疗上主要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总体上疗效不甚理想。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医医学中属于“肠癖”、“泄泻”和“便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邪毒为标,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或心身过劳而导致脾胃损伤、湿浊侵袭或内生,下注大肠致脏气失调,壅塞气血所至;或因起居不慎等致气机逆乱、湿蒸热郁、伤络动血而成,症见发热腹痛、利下粘冻或脓血、里急后重等;故其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湿浊瘀阻;治宜补脾祛湿、化瘀涩肠、上泻止血止痛。补脾益肠丸是由黄芪、党参、白术、肉桂、防风、木香、当归、延胡索、补骨脂、赤石脂和荔枝核等组成的中成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等功效;配合上述中药煎剂在睡眠时肛门缓慢滴灌,既避免了以往灌肠时对大肠的刺激而致排便使灌肠液流失,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也减少了胃液和小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并可使药液直达结肠病变部位,在局部保持高浓度,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http://www.100md.com(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