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医生——记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王道明
■雪中出诊
1月5日,下了四天的雪终于停了,巍巍太行银妆素裹。呼啸的寒风中,一辆救护车在冰雪尚未消融的盘山公路上艰难前行。王道明今天和另一名医生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名患者家去进行手术后的回访。
53岁的王道明是河北省邢台市路罗镇卫生院的院长,他此次出诊的目的地,是60公里外的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北岭头村。路罗镇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距省界20公里,平时,有不少山西的患者到路罗卫生院来看病。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汽车驶入北岭头村。
患者是61岁的老汉牛二爱,他多年前患了甲状腺肿瘤,由于家里穷,一直没有治疗。2006年12月上旬,肿瘤已经长到压迫气管无法呼吸的程度,无奈,牛老汉来到当地县医院,医生说需要手术治疗,全部费用需要1万多元。牛老汉拿不出那么多钱,便来到了路罗卫生院,在这里,全部费用只需3000元。王道明从邢台请来一位专家,与自己共同为牛老汉实施手术,而费用则由卫生院负担。手术很成功,他们为牛老汉切除了重达450克的肿瘤。那位专家说,他行医30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颈部肿瘤,这个手术比开腹手术还要难得多。
, 百拇医药
今天,王道明到牛老汉家是要了解他的恢复情况。王道明来到牛老汉家里,为老汉检查伤口、测血压、听心脏,并询问老汉的饮食及排便等情况。牛老汉伤口已经愈合,恢复得很好,王道明嘱咐牛老汉,如果有什么反应,比如出汗、睡眠不好等,及时与他联系。
路罗卫生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医院?王道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为什么山西的患者会跨省找他求医?
■“一定要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受罪!”
2006年10月29日,“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126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受到表彰,王道明是其中之一。
熟悉王道明的人都说,他当之无愧。十几年来,是王道明一手把路罗卫生院从几乎一穷二白的境地发展起来,今天的路罗卫生院与昔日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王道明1972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邢台市白岸乡当赤脚医生,1981年到邢台卫生学校上学,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路罗卫生院工作。1987年任副院长,1990年任院长。1990年的时候,路罗卫生院只有200多平方米的两排平房,卫生院最值钱的医疗器械是一台上级配发的200毫安X光机,全院只有十几个人,两个科室:内科和妇科。现在,路罗卫生院已经有70多人,设立了外科、骨科、眼科等20多个临床科室,拥有500MA遥控X光机、C型臂移动X光机等设备,建起了标准的手术室,设备总投资将近500万,除了没有核磁共振,一般的医疗器械路罗卫生院基本上都有了。
, http://www.100md.com
作为一个镇卫生院,有必要购进这么多仪器、设立这么多科室吗?王道明说,只有大力发展卫生院,才能减少老百姓的痛苦,他之所以下决心提高卫生院的总体实力,是受到了一件事的触动。
那是1984年,王道明刚到路罗卫生院工作不久。一天晚上,从十几公里外送来一位女患者,当时,患者腹部剧痛,面无血色,血压不断下降。经诊断,是宫外孕,可是卫生院条件有限,无法救治,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转院。当时正值寒冬,已经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雪,路上的积雪足有半尺多深。路罗镇政府派来了仅有的一辆汽车——那是一辆小货车,患者母女坐在驾驶室里,大家往车上装了半车玉米秸,然后王道明等几个医生坐在后面的车厢里,连夜往邢台赶。由于雪厚路滑,每逢下坡时,王道明等人就跳下车,在后面用绳子拽,以免汽车失控。上坡时,车轮在雪地上打滑,大家把玉米秸铺在车前的路面上,然后在后面推,有的地方坡路很长,得把压过的玉米秸往汽车的前面倒。就这样,50公里的路程,用了6个多小时。
王道明回忆说:“到达邢台市人民医院的时候,大家的手脚早就冻得不听使唤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把患者抬进去的。值班医生责怪我们这些做医生的不负责任,来得太晚了,病人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幸运的是,经过抢救,患者总算脱离了危险。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深山里的乡亲们看病太难了,当时我就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受罪!”
, http://www.100md.com
正是出于这样的决心,王道明担任院长后,不遗余力地加强卫生院的建设。第一步,王道明决定对只有两排旧平房的卫生院进行改扩建,而首要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
1990年,在王道明的带领下,路罗卫生院通过内部集资和向外借款,筹集了10万元,盖起了650平方米的门诊楼。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992年至1996年,王道明经过努力,先后从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40多万元的基建款。按照当时河北省和邢台市的规定,上级拨付基建经费的,基层卫生院必须有相同数额的配套资金。为此,王道明四处借钱,费尽周折筹集了40万元配套资金。路罗卫生院用这笔钱盖起了1400平方米的病房楼,王道明说,这对卫生院的发展是个转折。
那以后,王道明又陆续争取到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几十万元的资金及实物支持。王道明说:“现在给我一百万也许都一般了,但当初这些支持太重要了。”
, 百拇医药
当卫生院的经营逐渐改善,慢慢地有了点钱以后,王道明抓紧进一步改善医疗环境,增添医疗器械,推动卫生院进一步壮大。那时,王道明对自己也非常“小气”,每次出门办事,总是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饭则是开水泡馒头,啃咸菜。
2004年,路罗卫生院建起了六层住宅楼,2006年建了2800平方米的综合楼。王道明介绍说:“十几年的建设,除了当初的上级支持和外界帮助,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已经投入700多万。”
■培养人才提高技术
除了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提高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王道明同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力量的提高。
王道明说,刚到路罗中心卫生院当医生时,接连几桩病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一名村民因摔伤造成终生残疾;一名胃穿孔病人活活疼死……因为医生不会做手术。于是,王道明多次找到当时的院长,要求外出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
, http://www.100md.com
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王道明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掌握了多种技术,陆续开展了普外科、妇科、骨科等多种手术。工作之余,王道明做了近10万字的医学笔记,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医学论文,4项科研被评为省级科研成果,5项临床实践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为了培养人才,王道明担任院长后,建立了乡村医生培训制度,每个月把各村的村医召集到一起,进行技术培训,还经常从城里的大医院请专家来给村医们讲课。
每年还派出3~5人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间断。同时,王道明鼓励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对于自学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院报销全部学费。如今,卫生院的所有医生和护士全都达到了专科以上水平,包括王道明在内的三名医生还取得了副高职称,这在贫困山区的乡镇医疗机构里,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路罗卫生院已经能独立进行开胸、开颅手术,到2006年年底,该院已实施开胸手术83例,全部成功,实施开颅手术92例,除两名车祸伤员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外,其余也全部成功。王道明说,在卫生院做开胸和开颅手术的都是危急重症的患者,比如外伤和脑溢血等,如果转院,很可能会失去抢救时机,他们的手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三年前,附近林场的一名职工因受伤造成颅内硬膜下血肿,昏迷不醒,情况十分危急,路罗卫生院及时为患者做了开颅手术。第二天,患者终于苏醒。那名患者后来康复得很好,早已重返工作岗位。
, 百拇医药
在努力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路罗卫生院从不乱收费,而且严禁医务人员接受红包和其他“好处”。王道名说:“我不收,其他人也就不敢收;我不吃,别人也就不会去吃。技术提高了,而且服务好,作风正,病人自然就多了。”
正是靠着这些,路罗卫生院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使卫生院的经营越来越红火。1990年的门诊量1.8万左右、住院量300多人次、年收入46万元(未扣除成本,下同),2005年门诊量9万多人,住院1163人,收入420万;2006年门诊量9万多人,住院1256人,收入440万。
王道明说:“我现在是靠‘四条腿’走路:工作中注意节约,这样才会有积累;医院的每个人都有集资,卫生院的发展关系着每个人,这样大家才会齐心协力;利用一切机会寻求外界支持,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快;争取政策支持,遵纪守法。”
■待患者如亲人
为了缓解山区患者的经济压力,路罗卫生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实行了免收诊疗费、挂号费和部分检查项目的费用,降低治疗费、住院费、检查费的制度。现在,路罗镇辖区内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妇女、儿童的体检普查全部免费,住院产妇还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对于没钱的危重患者,更是先救人再说。王道明说:“救命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医生的职责。让老百姓看不起病,是医务人员的耻辱。”因此,路罗卫生院每年为患者减免医药费几万元。而几万元钱,对一些卫生院来说可能是一年的经费。
, 百拇医药
2006年1月,路罗镇所在的县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项目。县里要求,患者看病时如果没钱,卫生院要先行垫付费用,然后定期由县合作医疗办公室审核后拨付。由于要占用资金,一些卫生院对此有疑虑,可王道明第一个跑到县里要求带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开展起来以后,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实惠,路罗镇政府收到许多感谢信,其中一封这样写道:“这是咱山里人做梦也梦不到的大好事,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卫生院!”
在卫生院的宣传栏里,写着一行大字:“扎根山区,服务山区,奉献山区,做山区群众健康保护伞。”这是该院的“院训”。
王道明说:“只要病人一进医院,就是我们的亲人,首诊的第一人要负责到底。”遇到暂时没有亲属陪床的重伤、重病患者,王道明总是带领医护人员给患者喂饭、喂水。王道明说,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医院的声誉。卫生院还在病房楼的后面专门为患者安排了一间厨房,让患者用自己带来的食物做饭,患者及家属们说,这为他们省了不少钱。
, 百拇医药
山区的老百姓不富裕,有的人没钱了只好停止治疗。遇到这种事,王道明总是慷慨相助。十多年来,王道明帮助过200多名病人,究竟为患者支付了多少医疗费,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妻子向他要工资的时候他经常拿不出来。正是这样的真情,赢得了患者的尊敬。王道明说:“方圆几十公里内,无论走到哪一个村,都有我的患者‘亲戚’。”
青沟村的王庚辰就是一位这样的“亲戚”。笔者去探访王庚辰的时候,他正好背着一大捆比身体还大的柴禾走进家门。然而,就是这个强壮的汉子,当初几乎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是王道明妙手回春,把他从病魔手中救了出来。
王庚辰当时患的是化脓性阑尾炎,因为穷,没有及时治疗,造成弥漫型腹膜炎。病了三年,跑了不少大医院,一直治不好。王庚辰说:“医生说我的病没法治了,劝我想开点。家里本来就穷,几年里看病花了不少钱,已经没钱再治了。就在我等死的时候,王道明知道了,他不嫌弃咱穷,想办法给治。那时候,每天从肚子里抽出的血水就有两碗,他还拿自己的钱给我开药,最后把我治好了。我父亲患肠梗阻,也是王道明出钱给治好的。我们这离卫生院比较远,从村里到路罗走小路也得两个多小时。谁家有行动不便的病人,只要去叫,人家就来。那时候卫生院还没有汽车,王道明是骑自行车,回去时是下坡,得四十多分钟,来的时候一直是上坡,时间会更长。我叫人家都有十几次了,有一回是在大年三十,王道明回去的路上还摔到沟里,伤的挺重,别人抬回去的。”
, http://www.100md.com
那次出诊,王道明回来的时候已经下半夜了,天还下着雪。由于困倦,他一不留神摔倒在地,滚到了路边四五米深的沟里,昏了过去。幸好一名村民路过,看到扔在路边的自行车,于是发现了王道明。这位村民叫来其他人,把几乎快要冻僵的王道明从沟里拖上来,抬回了卫生院。在一次次的出诊中,王道明不知多少次摔倒在崎岖的山路上,尤其是当初,出诊全靠自行车,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
现在虽然已经是院长,但王道明仍然经常出诊。在路罗镇各村,提起王道明,大家都说他是个特别好说话的人,一名村民说:“什么时候去找,人家都来,服务特别好!”
除了服务,王道明对技术更是精益求精,每一台手术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力求万无一失,他所做的几千例普外、骨科手术,没有出现一例意外。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
为了卫生院的发展,王道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即便是在妻子因病做手术的时候,他也没能在妻子身边照顾一天,孩子为了照顾妈妈而耽误了上学。说到这些,王道明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他说,其实他非常希望能多陪陪老伴儿。
, http://www.100md.com
当初,王道明家的日子也过得很苦,粮食不够吃,因此,他经常扛着面粉走二三十公里山路到山西换玉米面。由于那里不产小麦,所以20多公斤小麦面粉可以换60~80公斤玉米面。正是因为自己吃过苦,所以王道明对山区的老百姓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当地一位领导对王道明十分欣赏,想把他调到县级医院任领导职务,被王道明婉言谢绝。王道明承认,他也想过离开大山,到外面去寻求更大发展,但是觉得那样做“对不起山里的乡亲们”。王道明说:“在这些年的行医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作为一个医生和党员,我不能让老百姓因为我而恨共产党,而要让老百姓因为我而感谢共产党。如果能达到,我就心满意足了。”
文/图 李黔冀
图:王道明到患者牛老汉家出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