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知名教授“过劳死”为教师健康敲警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5日
过分惜时忘我工作导致过度劳累,多半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知名教授“过劳死”为教师健康敲警钟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袁文魁 施鹏
被誉为中国“考试学之父”的华中师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廖平胜,日前因为过度透支身体,带病坚持治学,走完了生命的53个春秋。
廖平胜的离去,再次敲响了高知分子“过劳死”的警钟。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困扰着高校精英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现象:“过劳死”虽属个别,“亚健康”仍需关注
“我可以放弃很多东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我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同事眼里,廖平胜是“拼命三郎”,每天工作到深夜11点半才回家,还要继续伏案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 百拇医药
他的心脏长期不好,心跳只有正常人指标的一半。医生很早就建议他安装心脏起搏器,他却因没有时间而一直拖到很严重才去,“想着很多事没做”,提前好几天他就出了院。去年6月他被检查出“肝癌晚期”,还带病去开会、研究......
是过分地惜时与忘我地工作夺去了他的生命,而被“过劳死”这个“隐形杀手”扼杀的又何止廖平胜一人!近年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等人相继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尽管据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最新结果显示,个别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和“英年早逝”并没有改变中国知识分子整体预期寿命(平均年龄为70.24岁)高于普通人群的基本事实,但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
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过度透支,广东省高校教师有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70%属于亚健康状态,其中1/3为重度亚健康。武汉高校教师亚健康“经常出现”与“偶尔出现”的频率合计达64.3%。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如果不改变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七成人将走在“过劳死”边缘,随时可能因为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而丧命。
, 百拇医药
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健康意识不强
高校教师为何如此拼命,弃健康于不顾呢?据云南省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1.5%的教师感到压力来自繁重的教学工作,有19.5%的教师觉得科研任务重,有26.5%的教师认为岗位责任重,有18.5%的教师是因为苦于评职称发表论文难。
“普通教师尚且工作压力很大,更何况作为考试院院长的廖平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教授别敦荣说,“少量高校精英承担着大多数人的责任,他们出现了‘过劳死’,这是很可惜的现象。”
他认为,高校应对“过劳死”负一定的责任,目前高校的实力要通过教授的价值来体现,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对外交流等都需要优秀教师的贡献。很多教授在忙于教学、科研及论文专著之余,还有各种官职头衔和社会兼职,经常要忙于行政管理或出差开会等,如果真正有责任心要干好,真的是分身乏术。
, http://www.100md.com
别敦荣指出,中国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有待改善,目前发表特定数量的论文和研究出特定数量的成果,往往与教师的职称及基本待遇挂钩。高级职称与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等息息相关,有些教师为评上教授拼命工作,优秀教师已经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培养功能。另外,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的改革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武汉大学医院保健科教授郭晋武认为,很多高校教师不懂得合理安排工作节奏,经常废寝忘食,导致生活无规律,易患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还不强,只有少数教师稍有不适就去看医生,有1/3的教师因工作忙、时间紧而忽略定期体检,而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更是屈指可数。
武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谭晓东则认为,“过劳死”的直接死因是冠心病、心肌病和脑出血等先天性畸形,发生“过劳死”一般是有先兆的,及时治疗、注意休息完全可以缓解,只是有些教师的健康意识太差才导致悲剧。
, 百拇医药
对策:创造和谐环境,加强健康教育
“优秀的高知分子是国宝级人物,他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全社会。”别敦荣呼吁:“该给高校教师减负了。”他建议,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不宜给过大的压力,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国家政策也要有所为,对高强度工作者要减少工作量,建立强制休假制度。
郭晋武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睡眠,注意营养,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有不适要及时就医,要定期参加体检。而高校则要利用各种形式普及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如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方法、现代健康新观念等,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健康生活教育,倡导科学有效的生活方式;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多的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趣味运动会、集体舞等形式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掀起一股健身热潮。另外,组织一些春游等团体活动和交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压力。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袁文魁 施鹏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第2版
引用网址: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2b/t20070118_61037.htm, 百拇医药
知名教授“过劳死”为教师健康敲警钟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袁文魁 施鹏
被誉为中国“考试学之父”的华中师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廖平胜,日前因为过度透支身体,带病坚持治学,走完了生命的53个春秋。
廖平胜的离去,再次敲响了高知分子“过劳死”的警钟。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困扰着高校精英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现象:“过劳死”虽属个别,“亚健康”仍需关注
“我可以放弃很多东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我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同事眼里,廖平胜是“拼命三郎”,每天工作到深夜11点半才回家,还要继续伏案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 百拇医药
他的心脏长期不好,心跳只有正常人指标的一半。医生很早就建议他安装心脏起搏器,他却因没有时间而一直拖到很严重才去,“想着很多事没做”,提前好几天他就出了院。去年6月他被检查出“肝癌晚期”,还带病去开会、研究......
是过分地惜时与忘我地工作夺去了他的生命,而被“过劳死”这个“隐形杀手”扼杀的又何止廖平胜一人!近年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等人相继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尽管据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最新结果显示,个别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和“英年早逝”并没有改变中国知识分子整体预期寿命(平均年龄为70.24岁)高于普通人群的基本事实,但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
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过度透支,广东省高校教师有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70%属于亚健康状态,其中1/3为重度亚健康。武汉高校教师亚健康“经常出现”与“偶尔出现”的频率合计达64.3%。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如果不改变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七成人将走在“过劳死”边缘,随时可能因为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而丧命。
, 百拇医药
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健康意识不强
高校教师为何如此拼命,弃健康于不顾呢?据云南省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1.5%的教师感到压力来自繁重的教学工作,有19.5%的教师觉得科研任务重,有26.5%的教师认为岗位责任重,有18.5%的教师是因为苦于评职称发表论文难。
“普通教师尚且工作压力很大,更何况作为考试院院长的廖平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教授别敦荣说,“少量高校精英承担着大多数人的责任,他们出现了‘过劳死’,这是很可惜的现象。”
他认为,高校应对“过劳死”负一定的责任,目前高校的实力要通过教授的价值来体现,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对外交流等都需要优秀教师的贡献。很多教授在忙于教学、科研及论文专著之余,还有各种官职头衔和社会兼职,经常要忙于行政管理或出差开会等,如果真正有责任心要干好,真的是分身乏术。
, http://www.100md.com
别敦荣指出,中国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有待改善,目前发表特定数量的论文和研究出特定数量的成果,往往与教师的职称及基本待遇挂钩。高级职称与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等息息相关,有些教师为评上教授拼命工作,优秀教师已经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培养功能。另外,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的改革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武汉大学医院保健科教授郭晋武认为,很多高校教师不懂得合理安排工作节奏,经常废寝忘食,导致生活无规律,易患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还不强,只有少数教师稍有不适就去看医生,有1/3的教师因工作忙、时间紧而忽略定期体检,而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更是屈指可数。
武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谭晓东则认为,“过劳死”的直接死因是冠心病、心肌病和脑出血等先天性畸形,发生“过劳死”一般是有先兆的,及时治疗、注意休息完全可以缓解,只是有些教师的健康意识太差才导致悲剧。
, 百拇医药
对策:创造和谐环境,加强健康教育
“优秀的高知分子是国宝级人物,他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全社会。”别敦荣呼吁:“该给高校教师减负了。”他建议,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不宜给过大的压力,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国家政策也要有所为,对高强度工作者要减少工作量,建立强制休假制度。
郭晋武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睡眠,注意营养,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有不适要及时就医,要定期参加体检。而高校则要利用各种形式普及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如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方法、现代健康新观念等,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健康生活教育,倡导科学有效的生活方式;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多的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趣味运动会、集体舞等形式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掀起一股健身热潮。另外,组织一些春游等团体活动和交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压力。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袁文魁 施鹏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第2版
引用网址: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2b/t20070118_61037.htm,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