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市场快讯
编号:11378873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名花有主——80项科研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1.27
     本报北京讯 记者靖九江报道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于1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免疫应答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等7项研究获得一等奖,另有25项研究和48项研究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等领导出席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

    获得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科研项目是在去年全国推荐的245项科研项目中,经中华医学会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进行初审、公示及终审评出,并经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确认的。其中,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曹雪涛带领开展的“免疫应答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带领开展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柴家科带领开展的“电烧伤损伤范围的判断和多种毁损组织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邵一鸣带领开展的“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带领开展的“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因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辰带领开展的“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圣道带领开展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病情加重因素及脑功能障碍并发症的研究”获得一等奖;“炎症免疫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机制研究”等25项研究获得二等奖;“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在表达谱研究与病原检测中的应用”等48项研究获得3等奖。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突出了我国医学研究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特点。例如,在“免疫应答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中,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曹雪涛院士带领其团队,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研究免疫调节,建立了稳定的以脾脏基质细胞为主体的免疫微环境/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模型;发现成熟树突状细胞并非是终末细胞,从而改变了传统免疫学认为成熟树突状细胞为终末细胞的理论;发现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脾脏微环境的影响下,可以进一步分化为一种免疫表型独特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这种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等,可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以发挥其免疫调控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的适度平衡;开展了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全长新基因功能研究,提出并证实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新途径、新的生物学功能(杀伤T细胞功能、造血调控功能)等。这些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免疫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某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免疫相关的重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黄洁夫在颁奖大会上指出,要以增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水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