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0165
刺激本土商业2007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2.02
刺激本土商业2007

     全球领先的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联合博姿当然抵挡不住中国医药商业这块诱人的“蛋糕”。

    (资料图片)

    广药与联合美华这宗我国医药商业领域最大的合资案,对于外资商业巨头以及本土流通企业而言都将是个很大的刺激。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与观望之后,外资对于医药商业领域的角逐终于又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举措,我国医药商业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合资案浮出水面。

    1月29日,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州药业)对外宣布,下属医药批发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医药)与联合美华有限公司(简称联合美华)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美华将通过受让股权及增资的方式取得合资公司50%的股权,交易价格约为5.45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表示,在医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外资对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信心加强,该合作案对于那些仍在观望之中的外资商业巨头们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 百拇医药
    更进一步

    洽谈近两年的合作终于几成定局。据悉,合资公司的成立还须经广州药业股东会及类别股东会通过,并须获得相关政府部门批准,预计将于2007年内完成。合资完成后,广州药业和联合美华将各占50%的股权。

    作为国内医药商业巨头之一,广州医药公司的合资动向从洽谈初始就备受关注。按照销售额计算,广州医药公司目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批发商,主要从事药品批发和配送业务,公司2005年销售额约为64.37亿元人民币,2006年上半年销售额约为37.16亿元人民币(未经审计),在全国和广东省医药市场所占份额分别约为3%和16%。

    合作方联合美华也是来头不小。联合美华在英国注册,是联合博姿的全资子公司联合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美华医药有限公司(简称美华医药)为本合资项目组建的新公司。联合博姿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全球领先的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而美华医药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是向国外及中国医药企业提供从前端“市场服务”到后端“分销服务”的全方位服务。
, http://www.100md.com
    对广州医药有限公司而言,联合美华的雄厚资金和国际化视野是最大的吸引力。通过合资引进新的代理品种、资金及管理机制,乃至借助联合美华的平台和渠道打入国际市场都将有了可能。

    “广药和联合博资以前就有很好的合作,美华医药与广药集团的接触也有近2年,加之美华医药与联合博姿的诸多渊源,最终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一起了。”美华医药公司总裁助理王晓光表示。

    据悉,合作双方有意将合资后的医药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医药批发企业。同时,双方预期,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基础上,将会根据各自业务的发展,在其他领域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但显而易见的是,商业渠道、网络以及丰富的本土化经验才是外资对于国内商业企业觊觎的核心。“与国内企业合资,并不一定对国内医药商业企业本身有兴趣,而是为进入中国探路。”九州通副总经理牛正乾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美华医药对此次合作显然是有备而来,之前其在国内医药商业领域已经是动作频频:2005年9月美华医药收购北京万维医药有限公司;2006年5月美华与上海荣恒医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扩大美华医药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此次又将广州医药揽入怀中,可谓步步为营,攻势稳健。
, http://www.100md.com
    “美华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收购当地的商业企业,这些城市都是一线城市,具有良好网络与向周边辐射的能力。”王晓光表示。“由点及面”的网络覆盖策略无疑表明外资对医药商业的渗透正在加强。

    刺激外资

    “从观望到调研到实际操作,应该说外资的态度更加积极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表示。

    尽管我国从2004年12月11日起对医药分销领域全面放开,但众所周知的“商业相对混乱,赢利能力不强、区域分割严重且分散”的现状让外资望而却步,行为谨慎,已达成的合作寥寥无几,呈现出“只打雷,不下雨”的局面。“事实上,外资对中国医药商业的兴趣是很大的,但非常谨慎。”王晓光说。

    而此次合作案的尘埃落定,似显示外资的态度将有所改变。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改变可能源于近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证券分析师彭蕴亮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药商业的价值正在被重估。”他表示,尽管以前大家都认为医药商业是不赚钱的,但随着医改方向的逐渐明朗,特别是从目前北京社区招标和南京药房托管中,都可以看出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走向集中的趋势很明显,这使得外界对商业的价值评估也大为改观。此外,外资对国内渠道的需求以及国内商业本身寻求资本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牛正乾对此表示同意,“对医改前景的看好,也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增强。可以说外资把握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强。”

    尽管朱长浩还是谨慎地认为“现时说外资对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态度已经扭转仍为时尚早”,但王晓光相信“这次我们的举动对那些外资商业巨头一定是个很大的刺激。”, 百拇医药(康义瑶 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