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與「惻隱之心」
一種觀念能夠流行,宣傳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宣傳者在宣傳一個觀念或想法時,會事先辨別人們潛在的不滿或渴望,再尋找化解不滿或滿足渴望的方法,以達成既定的目標。主要的方法多半是依靠言辭或與言辭等效之物。在宣傳的過程中,宣傳者還必須依自己的判斷來組織、加工、散布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符號,期能影響「受眾」的注意力。就素食觀念而言,在中古時期,宣傳素食最力
者無非是佛教僧人或信徒。佛教僧人利用人們內心中真正的需求或恐懼,用各種方法讓人們因恐懼而不敢吃肉。除了佛教僧人外,是尚有身為佛教信徒的皇帝與知識分子為宣傳素食觀助力。另外,道教雖有觀於素食的規定和論述,但並不如佛教般積極主動地宣傳,人們多半是因為相信道教有關神仙、長生不死的說法而主動素食。
平心而論,中國儒家思想和佛教不殺生、素食最接近的就是「仁」的觀念,這種觀念在先秦的儒家經典中即已出現。《禮記》提到除了祭祀外,不隨便殺牛羊豬犬等動物。孟子也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些都屬於「仁」的範疇,即所謂「不忍之心」、「惻隱之心」。儒家雖然自很早就有這種觀念,卻一直沒有十分強調,因為儒家所謂的仁的觀念多半只是放在「人」的身上,而對於人之外的「動物」則不甚強調。尤其是儒家非常強調祭祀時必須用血食祭祀,當然就難以避免殺生。等到佛教的不殺生、素食的觀念開始流行後,儒家才開始強調本身也有「仁」這種類似於佛教「慈悲」的觀念,但與佛教最大的不同,儒家主張佛教完全戒殺素食,實在太過勉強,儒家只要求中庸、節制,平時不隨便殺生即可算是「仁」,必要的時候如祭祀還是要不得不殺生。在儒家看來,血食祭祀的重要性遠高過於「仁」,為了祭祀而殺生屬於合情合理的作法,並無違背仁的要求。雖然儒家強調祭祀時用血食牲牢的重要性,但中古時期由於佛教素食觀的影響,強調戒殺、斷肉素食,使得當時祭祀的內容產生了變化,出現了祭祀「素食化」的現象。為了不違反佛教殺生的戒律,許多信佛的皇帝或士人開始改變自古以來的祭祀傳統,將血食改為素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梁武帝,他敢於違反儒家禮教的規定和不顧許多大臣的反對,不在乎宗廟不血食為亡國的象徵,依然改變了宗廟的血食祭祀,用蔬果代替牲牢。梁武帝之外,北齊的高洋也因信佛而做過同樣的事。除了這兩位勇氣十足的皇帝敢違反儒家宗廟祭祀之禮外,似乎後無來者了。, http://www.100md.com
者無非是佛教僧人或信徒。佛教僧人利用人們內心中真正的需求或恐懼,用各種方法讓人們因恐懼而不敢吃肉。除了佛教僧人外,是尚有身為佛教信徒的皇帝與知識分子為宣傳素食觀助力。另外,道教雖有觀於素食的規定和論述,但並不如佛教般積極主動地宣傳,人們多半是因為相信道教有關神仙、長生不死的說法而主動素食。
平心而論,中國儒家思想和佛教不殺生、素食最接近的就是「仁」的觀念,這種觀念在先秦的儒家經典中即已出現。《禮記》提到除了祭祀外,不隨便殺牛羊豬犬等動物。孟子也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些都屬於「仁」的範疇,即所謂「不忍之心」、「惻隱之心」。儒家雖然自很早就有這種觀念,卻一直沒有十分強調,因為儒家所謂的仁的觀念多半只是放在「人」的身上,而對於人之外的「動物」則不甚強調。尤其是儒家非常強調祭祀時必須用血食祭祀,當然就難以避免殺生。等到佛教的不殺生、素食的觀念開始流行後,儒家才開始強調本身也有「仁」這種類似於佛教「慈悲」的觀念,但與佛教最大的不同,儒家主張佛教完全戒殺素食,實在太過勉強,儒家只要求中庸、節制,平時不隨便殺生即可算是「仁」,必要的時候如祭祀還是要不得不殺生。在儒家看來,血食祭祀的重要性遠高過於「仁」,為了祭祀而殺生屬於合情合理的作法,並無違背仁的要求。雖然儒家強調祭祀時用血食牲牢的重要性,但中古時期由於佛教素食觀的影響,強調戒殺、斷肉素食,使得當時祭祀的內容產生了變化,出現了祭祀「素食化」的現象。為了不違反佛教殺生的戒律,許多信佛的皇帝或士人開始改變自古以來的祭祀傳統,將血食改為素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梁武帝,他敢於違反儒家禮教的規定和不顧許多大臣的反對,不在乎宗廟不血食為亡國的象徵,依然改變了宗廟的血食祭祀,用蔬果代替牲牢。梁武帝之外,北齊的高洋也因信佛而做過同樣的事。除了這兩位勇氣十足的皇帝敢違反儒家宗廟祭祀之禮外,似乎後無來者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