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糖尿病人中近两成患者动脉闭塞
中国首次参加的亚洲糖尿病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群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患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这项调查研究是由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管珩教授主持的。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大医院、解放军306医院等7个大中城市的15家医院参加了调查,亚洲共入选7300例病例,其中大陆地区为1397例,病人均为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糖尿病人的一种并发症,它累及全身多血管,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影响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如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近20年中增长了5倍多,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这项调查研究始于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率为19.47%,其中男性占18.3%,女性占20.4%。糖尿病人的患病情况与年龄、是否吸烟、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及收缩期血压有关,与性别无关。中国的患病情况与欧美资料相似。
调查证实了年龄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的重要因素,70岁是一个重要分界线。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大大增加:50岁患病率为11.9%,而70岁以上则上升到31.9%,且年龄每增长10岁,危险性增加1.64倍。吸烟人群(持续吸烟和已戒烟人群)的患病率比非吸烟人群高1.68倍,换言之,吸烟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影响相当于年龄增加10岁。
高血压和高血糖也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每增加10mmHg,患者的患病率增加1.19倍,而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的患者,患病率甚至增加3.7倍;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指标,对于这种疾病同样有显著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稳定,有利于减少或延缓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
调查还发现,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患者,出现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无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这表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在诊断这种病时,不应忽视对患者心脑血管的检查。研究小组专家认为,踝肱比和脉波传导速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风险预测指标,不论是否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普查,早防早诊早治。, 百拇医药
这项调查研究是由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管珩教授主持的。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大医院、解放军306医院等7个大中城市的15家医院参加了调查,亚洲共入选7300例病例,其中大陆地区为1397例,病人均为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糖尿病人的一种并发症,它累及全身多血管,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影响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如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近20年中增长了5倍多,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这项调查研究始于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率为19.47%,其中男性占18.3%,女性占20.4%。糖尿病人的患病情况与年龄、是否吸烟、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及收缩期血压有关,与性别无关。中国的患病情况与欧美资料相似。
调查证实了年龄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病的重要因素,70岁是一个重要分界线。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大大增加:50岁患病率为11.9%,而70岁以上则上升到31.9%,且年龄每增长10岁,危险性增加1.64倍。吸烟人群(持续吸烟和已戒烟人群)的患病率比非吸烟人群高1.68倍,换言之,吸烟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影响相当于年龄增加10岁。
高血压和高血糖也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每增加10mmHg,患者的患病率增加1.19倍,而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的患者,患病率甚至增加3.7倍;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指标,对于这种疾病同样有显著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稳定,有利于减少或延缓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
调查还发现,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患者,出现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无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这表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在诊断这种病时,不应忽视对患者心脑血管的检查。研究小组专家认为,踝肱比和脉波传导速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风险预测指标,不论是否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普查,早防早诊早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