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358022
落实吴仪副总理讲话精神 加强中医“治未病”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79期
     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专家研讨会举行

    (记者周颖

    高新军)为了落实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1月3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举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专家研讨会。与会的中西医专家就中医“治未病”的渊源、概念、意义及与亚健康的关系,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的“治未病”说,中医“治未病”在临床中应用的特色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该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副秘书长曹正逵出席了会议。

    专家一致认为,吴仪副总理提出要思考中医“治未病”问题,并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极大关心和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我们决不辜负吴仪副总理的期望和重托,努力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方法不断进行挖掘、整理和提高,并加以继承和创新,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孙涛介绍,过去,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仅限于一些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自从亚健康概念提出后,社会对亚健康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仍需要更多的人广泛参与,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要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亚健康的学术研究,指导群众防病,扩大中医药的服务领域。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教授结合消渴、胸痹、中风等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如何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他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很有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渊源,诠释了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含义和现实意义。他说,“治未病”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其最基本的要素有四点:一是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二是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三是强身壮体,充实健康动力;四是科学用药,提供健康保障。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武留信研究员认为,“上工治未病”的先进“未病”学思想指导我们要科学防治慢病,减少“慢病后备军”。只有减少了“慢病后备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慢病的发生,并将慢病对国家、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降低到最小。他还就亚健康的概念与防治与中医“治未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红旭教授从预防医学、循证医学角度谈了自己对中医“治未病”的体会。他举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作用的临床研究数据,说明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体现的特色与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建议,设立“治未病”课题组,进一步加强研究;以验、便、廉为原则,提出季节性病防治常用方;争取地方卫生部门支持,及时通报各地多发病情况及疾病特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