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原创思维
加强科研顶层设计——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掠影
为适应中医中药科研发展新形势,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统一认识以更好地完成“十一五”中医药科研任务,由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倡导,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高思华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1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多角度介绍中医药科研情况
王永炎院士首先以“中医药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研究”为题做了引导发言。他指出中医药系统内部应当自立、自强、自新,弘扬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结合,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复杂性疾病有回归不到线性上的状况和问题,应让其自然存在,允许超越“病”的“证”而进行有效干预。
, http://www.100md.com
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就美国FDA构建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做了介绍,他认为FDA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立的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对于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规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医药在科研思路与新药创制等方面存在原创的思路与方法,应与国际上的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认为目前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存在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CT)不是临床试验的惟一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应根据试验目的应用多种方法分别进行研究;目前新的临床试验中的一些随机方法有实用型随机、单病例、集团随机、技能随机、最佳与最差病例分析、定性研究等。研究中要明确试验的影响因素。
张伯礼院士认为医学的目的已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健康保障,延缓衰老。我国的医疗投入在全世界排第138位,总体投入不多,其未来的卫生策略是防治重点前移,建立大卫生理念,注意养生与保健,因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得到重视,历史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反思中医药在社会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机遇,提炼整体科研假说,寻找突破的切入点,提高研究的水平;应重视分析数据工作,关注数据关系的研究。
, 百拇医药
刘保延教授针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科研中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临床研究方法的多向性,强调中医临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临床与科研一体,以事实(数据)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驱动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构想和实践,指出应从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临床评价方法建立等方面开展有中医特色的评价研究。
清华大学季梁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广成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教授等相继进行了专题发言。
明确概念,加强科研顶层设计
参会人员在认真听取以上专题发言后,经过充分、自由的发言与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方法学与方法是两个概念,应分清科研方法学与方法是有差异的,中医药应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同层面,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中科学与技术层面融合不够;研究内容上应注意中医药研究结果的认同度,要考虑对学科的贡献,在理论上要力争创新。
, http://www.100md.com
RCT不是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惟一方法,应考虑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如个案研究亦有现实意义),应按试验目标设计选择方法。目前临床研究中方法较多,但也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方法,并保持中医特色,强调个体化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研究中必须加强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目前要集中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应以症状为核心,分清症与证的差异,探索症的现代科学基础及疗效基础,把证候研究清楚了就是发展。证候研究要与疗效评价结合起来,复杂问题要简单化,要能回答和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求严谨,应从方法学、临床研究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力争做出有影响的工作。
中药研究重点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作用强度、作用定位,特别是有明显疗效的中药的疗效机制研究,如丹参等,要敢于和西药对比。尽快阐释中药增效、减毒的明确机理。
中药研究要注意中医属性,寻找中药对应的合适人群,强调对证用药是提高中药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前提条件。
王永炎院士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要清楚认识还原论与系统论的关系,研究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选题。临床研究中要关注伦理问题,加强《赫尔辛基宣言》相关文件的学习。研究中要着眼于人,充分利用资源,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团结多学科人员,尊重老师,建设好团队,稳定研究方向,勤奋工作,在理论与技术上要力求创新,为中医药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王 敬 王燕平)
为适应中医中药科研发展新形势,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统一认识以更好地完成“十一五”中医药科研任务,由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倡导,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高思华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1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多角度介绍中医药科研情况
王永炎院士首先以“中医药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研究”为题做了引导发言。他指出中医药系统内部应当自立、自强、自新,弘扬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结合,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复杂性疾病有回归不到线性上的状况和问题,应让其自然存在,允许超越“病”的“证”而进行有效干预。
, http://www.100md.com
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就美国FDA构建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做了介绍,他认为FDA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立的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对于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规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医药在科研思路与新药创制等方面存在原创的思路与方法,应与国际上的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认为目前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存在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CT)不是临床试验的惟一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应根据试验目的应用多种方法分别进行研究;目前新的临床试验中的一些随机方法有实用型随机、单病例、集团随机、技能随机、最佳与最差病例分析、定性研究等。研究中要明确试验的影响因素。
张伯礼院士认为医学的目的已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健康保障,延缓衰老。我国的医疗投入在全世界排第138位,总体投入不多,其未来的卫生策略是防治重点前移,建立大卫生理念,注意养生与保健,因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得到重视,历史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反思中医药在社会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机遇,提炼整体科研假说,寻找突破的切入点,提高研究的水平;应重视分析数据工作,关注数据关系的研究。
, 百拇医药
刘保延教授针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科研中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临床研究方法的多向性,强调中医临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临床与科研一体,以事实(数据)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驱动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构想和实践,指出应从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临床评价方法建立等方面开展有中医特色的评价研究。
清华大学季梁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广成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教授等相继进行了专题发言。
明确概念,加强科研顶层设计
参会人员在认真听取以上专题发言后,经过充分、自由的发言与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方法学与方法是两个概念,应分清科研方法学与方法是有差异的,中医药应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同层面,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中科学与技术层面融合不够;研究内容上应注意中医药研究结果的认同度,要考虑对学科的贡献,在理论上要力争创新。
, http://www.100md.com
RCT不是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惟一方法,应考虑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如个案研究亦有现实意义),应按试验目标设计选择方法。目前临床研究中方法较多,但也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方法,并保持中医特色,强调个体化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研究中必须加强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目前要集中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应以症状为核心,分清症与证的差异,探索症的现代科学基础及疗效基础,把证候研究清楚了就是发展。证候研究要与疗效评价结合起来,复杂问题要简单化,要能回答和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求严谨,应从方法学、临床研究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力争做出有影响的工作。
中药研究重点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作用强度、作用定位,特别是有明显疗效的中药的疗效机制研究,如丹参等,要敢于和西药对比。尽快阐释中药增效、减毒的明确机理。
中药研究要注意中医属性,寻找中药对应的合适人群,强调对证用药是提高中药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前提条件。
王永炎院士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要清楚认识还原论与系统论的关系,研究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选题。临床研究中要关注伦理问题,加强《赫尔辛基宣言》相关文件的学习。研究中要着眼于人,充分利用资源,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团结多学科人员,尊重老师,建设好团队,稳定研究方向,勤奋工作,在理论与技术上要力求创新,为中医药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王 敬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