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78405
完善卫生应急体系 急诊医学重任在肩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2.13
     2003年的一场“非典”疫情,敲响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警钟。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要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急诊医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重庆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但全市灾区没有因食品卫生和饮用水等导致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这其中重庆市3年来在医疗应急体系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功不可没。然而,不久前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肯定卫生应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协调机制和指挥决策,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能力,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主力”之一,急诊医学领域应通过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完善应急机制呢?

    ■建立农村应急“网底”

    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和很多聚集性新社区的建立,使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可及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何建立和巩固农村和新社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力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滕仁明认为,建立应急救助责任网络是一项可行的措施。如在村卫生室、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责任网络,使该医疗机构及其医疗人员成为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使他们各负其责,同时从人、财、物上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从而实现以信息网络为框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健全农村、新社区的应急机构和队伍,加强责任管理,组织和编织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网底”。
, 百拇医药
    ■救治资源合理布局

    对于目前部分地区医疗救治资源布局的不合理现象,滕仁明副主任表示担忧:“一旦发生群体性伤害事件,如SARS疫情,踩踏事件,核、化学事件,医疗救治不敢想像。”他认为,当前国内不少卫生医疗机构对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仍很薄弱。对于这些卫生医疗机构一方面要完善和加强创伤、传染病、核辐射疾病、化学中毒和职业危害等的应急救治、救援能力建设,根据“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确定区域性或专科性救治医院;另一方面,要做好医疗救治技术和设备,以及个人防护装备的储备。从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做到统一指挥、协调,迅速投入救治工作。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急救站的建设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急救站是由政府统一组建;而某些地区依托市内医院建立急救指挥中心的模式,导致了急救半径长、不利于急危患者及时救治的问题出现。对此,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刘保池教授告诉记者,2002年,郑州市建立了政府部门主管的“120”指挥中心,选定25家原有条件比较好的医院急诊科组成急救网站,各医院按照统一的基本标准(包括急救站的使用面积、急救单元、急救设施设备、药品、人员等)建设急救站。“120”急救中心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这样有效地缩短了急救半径。
, 百拇医药
    刘保池教授还介绍说,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心,对急救站进行了分级,即一级急救站可开展多学科的急诊手术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二级急救站可开展一般的创伤急诊手术;三级急救站对伤员作一般的处理,不开展确定性手术治疗。目前,河南省也制定了急救站分级试行标准,这一措施将使紧急救援运作模式更加完善。

    ■多方面立体作战

    “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政府领导、全民参与的战役。”刘保池教授说,尽管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很难预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尽可能地预防灾难事件的发生,以及在事故发生后组织有效的救治,才能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而这需要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监测检验、监督检查、卫生防护、物资设施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的“多兵种”立体作战。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援救时,“120”与“110”、“119”等系统合作,发挥着使医疗紧急救援协调和高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河南省近两年发生的煤矿瓦斯爆炸、煤矿透水等重大突发事件中,“120”指挥中心等紧急救助系统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国家安全局、省委、郑州市委、省卫生厅有关领导及时赶到现场,使“120”指挥中心成为领导决策调度指挥的一个平台。
, 百拇医药
    英国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也是一个紧急救助电话与报警、火警、交通事故联动的服务网络。据曾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急救中心工作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的邓跃林教授介绍,英国的院前急救体系主要由地面紧急救助中心和空中紧急救护两部分组成。它与医院急诊中心和ICU构成一个完善的立体的紧急救助服务网络。伦敦紧急救助服务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紧急救助服务机构,每天平均接收3000个救助电话,可见其繁忙的程度。该中心工作程序是接听电话-询问问题-危重程度分层-派出相应的急救车或直升机。

    ■实现一站式创伤救治

    近年来,工伤、交通事故和建筑物倒塌等人为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群体性伤害事件有所增多,创伤急救的工作量和难度日益加大。江西省人民医院创伤急救科的董谢平教授指出,创伤外科的一站式救治在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等级、缩短疗程、减轻医疗费用、减少医疗纠纷上,都较分科收治模式有显著的优势。他认为,创伤急救的理想模式应以综合医院的整体实力为后盾,在靠近影像、检验等辅助检查科室的位置建立统一管理、紧密相邻的抢救室、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病区;配置专用呼吸机、除颤器、监护仪、麻醉机、手术器械等医疗设备;组织涵盖脑外、胸外、普外等主要专业的专科医师及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等专业技术队伍,并使各专科医师通过互帮互学等形式,成为兼具创伤急救与脑、胸、普外、泌尿、骨、手外科等大外科全科知识和技能,能独立进行心肺复苏和大多数创伤外科急诊手术的专职创伤外科医师,建立具有进行创伤外科全科性一站式救治功能的创伤急救科,并与当地“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实行包括病人信息、救治手段、病情资料等在内的无缝隙链接。
, 百拇医药
    ■急诊医师要一专多能

    目前,我国已将卫生应急工作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从而为急诊医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医院急诊科全方位地向患者开放,这要求医生具有比较宽泛的知识结构。

    刘保池教授认为,急诊专业的知识不是取决于人为划定的系统解剖分类,而是取决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实际需要。在10多年前,我国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是轮转制,只要是医生都可以在急诊科独立值班。急诊科实际上是一个分流各种急症患者的中转站。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专科医生被固定到急诊科以后,需要学习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逐渐达到一专多能。他们在急诊科长期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在抢救濒死患者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是其他专科无法相比的。由于一名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大可能面面俱到,样样都能做好。年轻医生到急诊科以后,应该在逐渐能够应对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专长钻深、钻透,达到一专多能,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科特色。
,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马艳红

    ▲相关链接

    今年卫生应急工作有12项重点

    根据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发布的“《2007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的通知”,今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如下:1.深刻认识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2.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协调机构的建设;3.抓紧制定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高卫生应急能力;4.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5.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6.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系统;7.规范事件信息报告,依法及时准确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8.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监测预警及调查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机制;9.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10.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和技术的研究,实施《全国卫生应急健康教育方案》;11.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实施《国际卫生条例》核心能力;12.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