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证与“里有寒”辨——《伤寒论》181条浅见
《伤寒论》第181条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阳明经证的证治,作了扼要概括。然而辛寒清热之白虎汤如何能治“里有寒”?历来注家众说纷纭。
白虎汤为清解阳明气分热邪代表方剂。主治证以大热、大渴、大汗、大脉等“四大证”为标的。《伤寒论》187、191、224、350等条都以“热证”而明示。无论其三阳合病,也无论其热深厥深,病机均为邪传阳明、表里俱热、气分热炽为要害。而本条却有“里有寒”之说,似乎立论不妥、方证不符,因而至今仍为治《伤寒论》学之悬案。归纳古今学者观点,计有以下数种意见。
一、错简笔误说:持此说者认为,《伤寒论》成书后,历经战乱,以致脱简残编,经后人整理后,导致舛错。程郊倩《伤寒后条辨》云:“此处表里二字错简”,应为“里有热,表有寒”,“是热结在里,郁住表气在外。”《伤寒论》一书,确经王叔和编次、林亿等校正。而这些大家岂能表里不辨、寒热不识?即使仲景当时笔误,经他们编纂校正,也会更而改之。何能以讹传讹?也有认为传抄中将“表有寒,里有热”作误者,林亿等“新校正”即云:“必表里字差矣”,把表和里字抄错,实属难免,但叔和“编次”脱稿后,不再过目吗?况且《伤寒》刊行殊为广泛,后人之传抄,并非一二医人,何不见“表有寒,里有热”之“正确”抄本?
, http://www.100md.com
二、真热假寒说:晚近学者在“错简更正”的“表有寒,里有热”基础上,认为条文应是“内真热而外假寒,病本热而肢厥寒。”任应秋《伤寒论语译》称:“表寒里热,即所谓热厥,也即是真热假寒,而且要使脉管扩张,血液充实流利的时候,才能见到浮滑的脉搏”,“足以说明它里热的真实性。”此说初看合理,但细析不然。所谓“表有寒”,不是肢厥寒,故而与真热假寒的“热深厥深”并无牵涉。
三、真寒假热说:《玉函经》的“白虎汤”,迳改“白通汤”。就症状言,或可内真寒而外现假热。然脉象“浮滑”,实又脉证不符。《伤寒论译释》即予否定:“玉函经作白通汤主之。如根据表热里寒来分析是很确当。但白通汤证,脉象绝不会见到浮滑。”故而此说亦难成立。
四、“寒”为“邪”字说:《医宗金鉴》引王三阳语:“经文寒字当邪字讲,亦热也。”柯琴《伤寒来苏集》更把“里有寒”改作“里有邪”,并谓“旧本作里有寒者误。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可以认为“寒”为“邪”,难道“热”不是邪么?且条文何处可证明“重在里热”?
, 百拇医药
五、经络表里说: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云:“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脏腑之里,亦如卫为表、营为里,非指脏腑而言也。”此说概念混乱,盖经络之表里,约可有四。一者行于体表者可称表、行于体腔内者可称里。二为循行于内属脏腑者称里、循行于脏腑之外者可称之为表。三者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四者与相应脏腑关系互为表里,如阳明胃为表而太阴脾为里、大肠为表而肺为里。以此四者任何之一而论,都不应该“表有热,里有寒”而投用白虎汤。即使魏氏所云之卫热营寒,能用白虎否?
六、“热里有寒”说:方有执《伤寒条辨》谓:“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也。”病因为寒,表现为热,当分表里,表热者散、里热者清,表里俱热者更应清解,白虎汤自当其任。然经文明言“里有寒”,也即无论病因抑或病象,通都为“寒”,而此可用白虎乎?
另外还有表字与里字互换、热字与寒字互换等说,不一而足。或者牵强、或者偏颇,均难诚服。迷惑之际,偶览《四川中医》杂志,忽见1984年1~4期有《中医汉字辨淆》专栏,内中连载刘联群氏析字之文。其中有涉《伤寒论》181条“有”字。他认为经文中“里有寒”的“有”字,应为“冇”字。“冇”音为“卯”,意为没有。从而提出“里有寒”的“有”字,实属“冇”字之误,应予纠正为“里冇寒”,也即“里无寒”之义。余经查对《辞海》,确有此字,音Mao,上声,“粤方言”,其意为“没有”。“冇”为南方方言,而在北方地区,称“没有”也多有呼为“冇有”语音者(如山西、陕西、内蒙)。再经核对经文,确有至深道理。至此,历经千年的悬案,顿时冰释。的确,白虎汤的使用原则,不管表热之有无,但必须以“里无寒”为条件。以“冇”易“有”,道出了仲景原文的真谛。实践证明,外感疾病的“表有热”,但凡里无寒邪或寒气,投用白虎汤,都能应手而效。, http://www.100md.com(孟琳升 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
白虎汤为清解阳明气分热邪代表方剂。主治证以大热、大渴、大汗、大脉等“四大证”为标的。《伤寒论》187、191、224、350等条都以“热证”而明示。无论其三阳合病,也无论其热深厥深,病机均为邪传阳明、表里俱热、气分热炽为要害。而本条却有“里有寒”之说,似乎立论不妥、方证不符,因而至今仍为治《伤寒论》学之悬案。归纳古今学者观点,计有以下数种意见。
一、错简笔误说:持此说者认为,《伤寒论》成书后,历经战乱,以致脱简残编,经后人整理后,导致舛错。程郊倩《伤寒后条辨》云:“此处表里二字错简”,应为“里有热,表有寒”,“是热结在里,郁住表气在外。”《伤寒论》一书,确经王叔和编次、林亿等校正。而这些大家岂能表里不辨、寒热不识?即使仲景当时笔误,经他们编纂校正,也会更而改之。何能以讹传讹?也有认为传抄中将“表有寒,里有热”作误者,林亿等“新校正”即云:“必表里字差矣”,把表和里字抄错,实属难免,但叔和“编次”脱稿后,不再过目吗?况且《伤寒》刊行殊为广泛,后人之传抄,并非一二医人,何不见“表有寒,里有热”之“正确”抄本?
, http://www.100md.com
二、真热假寒说:晚近学者在“错简更正”的“表有寒,里有热”基础上,认为条文应是“内真热而外假寒,病本热而肢厥寒。”任应秋《伤寒论语译》称:“表寒里热,即所谓热厥,也即是真热假寒,而且要使脉管扩张,血液充实流利的时候,才能见到浮滑的脉搏”,“足以说明它里热的真实性。”此说初看合理,但细析不然。所谓“表有寒”,不是肢厥寒,故而与真热假寒的“热深厥深”并无牵涉。
三、真寒假热说:《玉函经》的“白虎汤”,迳改“白通汤”。就症状言,或可内真寒而外现假热。然脉象“浮滑”,实又脉证不符。《伤寒论译释》即予否定:“玉函经作白通汤主之。如根据表热里寒来分析是很确当。但白通汤证,脉象绝不会见到浮滑。”故而此说亦难成立。
四、“寒”为“邪”字说:《医宗金鉴》引王三阳语:“经文寒字当邪字讲,亦热也。”柯琴《伤寒来苏集》更把“里有寒”改作“里有邪”,并谓“旧本作里有寒者误。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可以认为“寒”为“邪”,难道“热”不是邪么?且条文何处可证明“重在里热”?
, 百拇医药
五、经络表里说: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云:“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脏腑之里,亦如卫为表、营为里,非指脏腑而言也。”此说概念混乱,盖经络之表里,约可有四。一者行于体表者可称表、行于体腔内者可称里。二为循行于内属脏腑者称里、循行于脏腑之外者可称之为表。三者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四者与相应脏腑关系互为表里,如阳明胃为表而太阴脾为里、大肠为表而肺为里。以此四者任何之一而论,都不应该“表有热,里有寒”而投用白虎汤。即使魏氏所云之卫热营寒,能用白虎否?
六、“热里有寒”说:方有执《伤寒条辨》谓:“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也。”病因为寒,表现为热,当分表里,表热者散、里热者清,表里俱热者更应清解,白虎汤自当其任。然经文明言“里有寒”,也即无论病因抑或病象,通都为“寒”,而此可用白虎乎?
另外还有表字与里字互换、热字与寒字互换等说,不一而足。或者牵强、或者偏颇,均难诚服。迷惑之际,偶览《四川中医》杂志,忽见1984年1~4期有《中医汉字辨淆》专栏,内中连载刘联群氏析字之文。其中有涉《伤寒论》181条“有”字。他认为经文中“里有寒”的“有”字,应为“冇”字。“冇”音为“卯”,意为没有。从而提出“里有寒”的“有”字,实属“冇”字之误,应予纠正为“里冇寒”,也即“里无寒”之义。余经查对《辞海》,确有此字,音Mao,上声,“粤方言”,其意为“没有”。“冇”为南方方言,而在北方地区,称“没有”也多有呼为“冇有”语音者(如山西、陕西、内蒙)。再经核对经文,确有至深道理。至此,历经千年的悬案,顿时冰释。的确,白虎汤的使用原则,不管表热之有无,但必须以“里无寒”为条件。以“冇”易“有”,道出了仲景原文的真谛。实践证明,外感疾病的“表有热”,但凡里无寒邪或寒气,投用白虎汤,都能应手而效。, http://www.100md.com(孟琳升 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