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祚民关于川崎病的中医探讨
川崎病,1中病名及其源流,2病因、病机,3疗法则,4病例1则,【参考文献】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于1967年报道50例病例而命名[1],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aden syndrome, MCLS),或者婴儿多动脉炎(infantile polyarteitis)。1970年开始,日本国KD研究中心每2年进行 1次 KD流行病学调查,1995~1996年的发病率102.6/10万~108.0/10万,其KD发病率居世界之首[2]。我国自1976年发现首例KD,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广东、江苏、陕西报道的KD发病率分别为5.93/10万、2.53/10万、2.34/10万。北京报道1995~ 1999年 KD发病情况,发病率在 18.6~21.3/10万[4]。
KD高发于婴幼儿,5岁以下小儿占总病例数的80%~90%[5]。其主要不良预后为心血管的损伤。在我国和美国,儿童的KD病例超过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6]。10%~40%未治疗患儿在起病的第1周内出现冠状动脉炎,呈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瘤(CAA)或破裂的表现,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
西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口服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疗效肯定,但研究表明,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有缺陷。De Zorzi[7]等按照美国儿童正常冠脉直径标准(与体表面积有关)研究发现,在急性期超过1/3的患儿冠脉发生扩张,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仍有3%~5%的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瘤。总体上,有1%~2%的患儿死于并发冠状动脉瘤。Sugimura等研究[8]虽然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KD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降至0.1%以下,但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仍高达15%,长期随访观察,约4%的病人出现缺血性心脏病。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9], KD是动脉粥样硬化(AS)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KD的冠脉损伤后遗症是青少年及青年成人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年,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KD急性期的治疗、对KD冠状动脉损伤后期恢复的研究很多,多认为疗效显著。如郭氏认为[10],中药的整体调控作用对KD的疗效肯定,有助于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轻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