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脾与消渴病
消渴病;,上消;,中消;,下消;,脾;,传输功能,,消渴病;,上消;,中消;,下消;,脾;,传输功能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关键词:消渴病; 上消; 中消; 下消; 脾; 传输功能
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相合。至今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则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论治疗专重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笔者认为:这种病理现象的予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论述首见于《内经》:①脾虚:《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阐,”既言五脏,脾当然在其中,况《灵枢·本藏》篇复:“脾脆,则善病消阐易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明言,“脾脉微小为消阐”,晋王叔和《脉决》中曰,“脾胃虚,口干饮水,多食肌亦虚”,亦可作其注脚。②药物伤脾:明确指出药物伤脾可引起消渴,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对此作了解释,“夫石药之气悍,适足滋热,与热气相合,必内伤脾,此药石之渴也”。③饮食滞脾化热:《灵枢·奇病论》曰:“脾阐,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惜后世论消渴诸家,多持“内热”作解,而遗“中满”不释,孰不知“中满”者,正脾为肥甘化热所滞,失其健运之明证,为消渴发病一大关键。且同文中指出:“五味入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