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6年第22期
编号:11376257
对鞭虫病的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年第22期
     鞭虫病是由毛首鞭形线虫寄生于人体盲肠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数人症状轻微可忽略,感染严重者表现为腹痛、腹泻,甚至消瘦、贫血、直肠脱垂等。鞭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湿温土壤中,于2~4周内发育为感染期卵(内含丝状蚴),感染期卵随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经胃及胰液作用1h,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黏膜,摄取营养,经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继而下行至盲肠。自吞入感染期卵至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1个月或更长时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3~5年。鞭虫病在温热、潮湿的热带地区高发。在我国鞭虫病分布较广,是一种常见肠道蠕虫病,尤以农村为多,流行率自0.2%~91.7%不等。我院自1998年4月~2006年10月在接受肠镜检查的1376例病人中,在盲肠或升结肠发现有鞭虫感染者共90例(年龄自16~79岁,年龄分布、性别均无特殊性),感染率为6.54%。鞭虫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或右下腹阵痛,常伴解稀烂大便,进吃油腻或辛辣食物时腹痛加重伴腹泻,粪便可带粘液,症状较重者,明显消瘦,营养不良或有贫血。在诊断上,粪检查到虫卵即可确诊。在有下消化道症状而来接受肠镜检查者中,笔者在镜下发现鞭虫感染者占6.54%,如采取粪检虫卵,鞭虫感染率应较镜检高得多。本病是儿童较易感,感染高峰在4~10岁,而在我院接受肠镜检查者年龄在16~88岁,可见在本地区(属湿、热带)鞭虫感染发病率较高,故在各年龄组,如遇有慢性下腹痛伴解稀烂大便或腹泻,且针对其他病因久治不愈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反复取粪便查虫卵以确诊。笔者的治疗经验是用甲苯哒唑(mebendazole)100mg,每天早餐前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连服6天,观察3个月症状均可消失。

    作者单位:571300 海南文昌,文昌市人民医院内二科

    (编辑:汪 洋), 百拇医药(李兴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