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效时珍 泽惠神州——读《张镜人诗词集》有感
《张镜人诗词集》于最近出版面世,这使年届耄耋、身体欠佳的张老感到欣慰。
中医历来有儒医相通的传统,“知儒通远”、“知儒悟医”,“有大儒才有大医”,张镜人教授即是儒医兼备的典范。他是饮誉沪上的张氏中医世家的第十二代传人,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业行医代有传人,尤以擅治伤寒热病而名著江南。张老行医60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疗杂病独崇脾胃学说,他在治疗伤寒热病时强调的“表透”和“透表”,为医家所折服,著名中医学家、诗人裘沛然教授在诗中赞扬道:“醍醐重振旧家声,两字精严客尽惊”。张老不仅是医术精深的医家,还是一位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他幼承庭训、国学功底深厚,少年、青年时期随父张益君学习中医期间,即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医术日趋精湛的同时,书法、诗词、绘画也齐头并进。此后,每有朋友相会、重要会议、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中医界的盛事佳话、亲情友情师生情,情动于中,有感而发,巨构佳篇、自然天成。他的能诗之名也不胫而走,因而在40岁时,他的亲密诗友、亦是现时沪上名中医裘沛然教授,写了一首题为《庆张镜人医师四秩寿辰》的七律,其中有“借问江东吟咏者,风流人物属张生。”的诗句,张老于诗词的功力和造诣由此可见一斑。这次出版的《张镜人诗词集》荟集了他一生中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 百拇医药
张镜人教授是上海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最早关闭自己的诊所,在上海市卫生局从事中医行政管理工作,数十年来他栉风沐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在临床和科研上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对病人“不论贫富、药施一例”。他平生视为快乐的事是“重病人抢救过来了、病人的病好了”。他的这种济世救人、与病人休戚与共的仁爱之心,以及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为中医事业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洋溢在他的诗篇中。他在1982年7月填一首《醉花阴》词,下半阙是:“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张老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仿效李时珍,尽力为民众疗疾治病,不计个人得失,身体力行,为年轻一代中医人树立了学习榜样。他每当看到或听到中医发展的好现象和好消息时,会非常的激动、兴奋、诗兴勃发。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时,群英荟萃、济济一堂,他赋诗志盛:“内科盛会自辉煌,医学交流济一堂;饫听高龄传妙谛,欣看新秀谱宏章。”他在注释中特别提到,会上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介绍用药经验,更有一批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的年轻学者进行交流,“临床、教学工作卓有成绩、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洵非虚语。”《上海中医药杂志》复刊五周年之际,张老看到自己曾经倾注过心力的杂志健康成长而欣喜不己,深情地写道:“继承古义化新知,学术交流能在师;此日洛阳惊纸贵,果然汇讲胜吴医。”表达了他的祝贺之忱和期望之切,表达了他在看到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之后的喜悦心情。
, 百拇医药
张老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满怀热爱之情,他在最近写给党组织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的人生跨越了新旧两个中国,旧中国国力衰弱、遭受外敌侵略、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在我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里更没有中医的前途可言……”在早年写的作品中也留下了这样的印记,诗的风格也显得郁闷。如写于1945年元旦的诗作中有“天旋地转三生梦,腊尽春回一夜愁”句子,1946至1947年所作的诗中反复吟诵“诗肠无计遣新辞”,“不堪相对一沉思”。流露了对前途的渺茫和抑郁忧愁的情绪。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万象更新、生机蓬勃,张老投身在祖国建设和中医发展的事业中,视野开阔、心胸豁达,诗风为之一变,明快清丽,激情四溢。“阡陌纵横稻穗黄,人勤地壮岁时康,丰登在望田家乐,争颂农村政策良。”农村出现的新面貌和农民积极性得到发挥后的喜获丰收,令诗人欣喜不己。“雨过天清,匡庐面目识分明,一望长江如匹练,帆影轻盈。”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登高望远、气势宏阔。诗言志,这些在诗集中俯拾皆是的诗句,表达了张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 百拇医药
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在张老的诗集中充满了这种朋友之爱、长幼之爱、事业之爱、山水之爱、爱情爱意浸润在字里行间,成为诗集的“魂”。与他相敬如宾的夫人张仁蓉女士,长期以来相濡以沫、伉俪情深,近年来她卧病在床,张老以高龄孱弱之躯不离左右、倾心服侍。这种使人动容的感情在张老的诗作中也有自然的流露:“离家六日五封信,忆汝三更九转肠;赖有窗前明月色,照人南北共清光。”1983年1月2日中午,张老喜爱的外孙健儿忽撄暴病,于4日凌晨夭殇,张老“悲恸万分、衔哀成诗一首”,其中写道:“幼苗遽摧折,老泪自沧滂。物在人遂杳,宵来一恸伤。”张老对师长和朋友同样是一片赤诚之心,中医兼武术名家王子平先生百岁诞辰,他在武汉开会,写下七律一首抒怀景慕之忱。“击剑论拳两擅长,王家医术亦精良……”远方遥祝,心香一瓣。神交三十多年的老友赵超构先生魂归道山,张老哀恸之际挥笔疾书,“谦谦君子貌慈和,卅载交期诲益多……遗墨千秋留海内,一编未晚姓名香。”超构先生晚年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专栏多年,其文笔犀利、影响深远。张老以此入诗可谓识人之明。至于爱山爱水、以风光美景为题材的诗作,占了张老诗集中的大部分篇幅,而这些看似写景的诗,都浸染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借景抒情、凝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这些诗篇的特点。他瞻仰黄花岗烈士墓则告慰先烈:“七十二贤应笑慰,河山旧貌改新颜。”他参观新疆民族地区的收获是,“哈密瓜甜馕果腹,交流医技缔亲情。”他夜宿黄山的宾馆,眺望群山逶迤、茂林修竹,想到“江南一叶传千古,父老犹夸新四军。”1961年8月,上海市医务工会组织68人赴黄山休养,张老同行,他为黄山的奇伟多姿而兴奋无寐,写就一篇近百韵的长诗,虽然生僻字较多,不易完全读懂,但作者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澎湃激情和喷涌而出的诗句,一定会深深感动每一位读者。
张老于古典诗词的修养甚深,今人已少有其匹。他作诗填词体例丰富,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长句,各种词牌的词都有涉猎。这些诗词在创作上难度很高,在平仄、音韵、对仗、用典、起承转合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张老用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http://www.100md.com(张建中)
中医历来有儒医相通的传统,“知儒通远”、“知儒悟医”,“有大儒才有大医”,张镜人教授即是儒医兼备的典范。他是饮誉沪上的张氏中医世家的第十二代传人,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业行医代有传人,尤以擅治伤寒热病而名著江南。张老行医60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疗杂病独崇脾胃学说,他在治疗伤寒热病时强调的“表透”和“透表”,为医家所折服,著名中医学家、诗人裘沛然教授在诗中赞扬道:“醍醐重振旧家声,两字精严客尽惊”。张老不仅是医术精深的医家,还是一位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他幼承庭训、国学功底深厚,少年、青年时期随父张益君学习中医期间,即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医术日趋精湛的同时,书法、诗词、绘画也齐头并进。此后,每有朋友相会、重要会议、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中医界的盛事佳话、亲情友情师生情,情动于中,有感而发,巨构佳篇、自然天成。他的能诗之名也不胫而走,因而在40岁时,他的亲密诗友、亦是现时沪上名中医裘沛然教授,写了一首题为《庆张镜人医师四秩寿辰》的七律,其中有“借问江东吟咏者,风流人物属张生。”的诗句,张老于诗词的功力和造诣由此可见一斑。这次出版的《张镜人诗词集》荟集了他一生中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 百拇医药
张镜人教授是上海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最早关闭自己的诊所,在上海市卫生局从事中医行政管理工作,数十年来他栉风沐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在临床和科研上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对病人“不论贫富、药施一例”。他平生视为快乐的事是“重病人抢救过来了、病人的病好了”。他的这种济世救人、与病人休戚与共的仁爱之心,以及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为中医事业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洋溢在他的诗篇中。他在1982年7月填一首《醉花阴》词,下半阙是:“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张老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仿效李时珍,尽力为民众疗疾治病,不计个人得失,身体力行,为年轻一代中医人树立了学习榜样。他每当看到或听到中医发展的好现象和好消息时,会非常的激动、兴奋、诗兴勃发。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时,群英荟萃、济济一堂,他赋诗志盛:“内科盛会自辉煌,医学交流济一堂;饫听高龄传妙谛,欣看新秀谱宏章。”他在注释中特别提到,会上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介绍用药经验,更有一批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的年轻学者进行交流,“临床、教学工作卓有成绩、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洵非虚语。”《上海中医药杂志》复刊五周年之际,张老看到自己曾经倾注过心力的杂志健康成长而欣喜不己,深情地写道:“继承古义化新知,学术交流能在师;此日洛阳惊纸贵,果然汇讲胜吴医。”表达了他的祝贺之忱和期望之切,表达了他在看到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之后的喜悦心情。
, 百拇医药
张老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满怀热爱之情,他在最近写给党组织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的人生跨越了新旧两个中国,旧中国国力衰弱、遭受外敌侵略、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在我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里更没有中医的前途可言……”在早年写的作品中也留下了这样的印记,诗的风格也显得郁闷。如写于1945年元旦的诗作中有“天旋地转三生梦,腊尽春回一夜愁”句子,1946至1947年所作的诗中反复吟诵“诗肠无计遣新辞”,“不堪相对一沉思”。流露了对前途的渺茫和抑郁忧愁的情绪。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万象更新、生机蓬勃,张老投身在祖国建设和中医发展的事业中,视野开阔、心胸豁达,诗风为之一变,明快清丽,激情四溢。“阡陌纵横稻穗黄,人勤地壮岁时康,丰登在望田家乐,争颂农村政策良。”农村出现的新面貌和农民积极性得到发挥后的喜获丰收,令诗人欣喜不己。“雨过天清,匡庐面目识分明,一望长江如匹练,帆影轻盈。”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登高望远、气势宏阔。诗言志,这些在诗集中俯拾皆是的诗句,表达了张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 百拇医药
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在张老的诗集中充满了这种朋友之爱、长幼之爱、事业之爱、山水之爱、爱情爱意浸润在字里行间,成为诗集的“魂”。与他相敬如宾的夫人张仁蓉女士,长期以来相濡以沫、伉俪情深,近年来她卧病在床,张老以高龄孱弱之躯不离左右、倾心服侍。这种使人动容的感情在张老的诗作中也有自然的流露:“离家六日五封信,忆汝三更九转肠;赖有窗前明月色,照人南北共清光。”1983年1月2日中午,张老喜爱的外孙健儿忽撄暴病,于4日凌晨夭殇,张老“悲恸万分、衔哀成诗一首”,其中写道:“幼苗遽摧折,老泪自沧滂。物在人遂杳,宵来一恸伤。”张老对师长和朋友同样是一片赤诚之心,中医兼武术名家王子平先生百岁诞辰,他在武汉开会,写下七律一首抒怀景慕之忱。“击剑论拳两擅长,王家医术亦精良……”远方遥祝,心香一瓣。神交三十多年的老友赵超构先生魂归道山,张老哀恸之际挥笔疾书,“谦谦君子貌慈和,卅载交期诲益多……遗墨千秋留海内,一编未晚姓名香。”超构先生晚年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专栏多年,其文笔犀利、影响深远。张老以此入诗可谓识人之明。至于爱山爱水、以风光美景为题材的诗作,占了张老诗集中的大部分篇幅,而这些看似写景的诗,都浸染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借景抒情、凝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这些诗篇的特点。他瞻仰黄花岗烈士墓则告慰先烈:“七十二贤应笑慰,河山旧貌改新颜。”他参观新疆民族地区的收获是,“哈密瓜甜馕果腹,交流医技缔亲情。”他夜宿黄山的宾馆,眺望群山逶迤、茂林修竹,想到“江南一叶传千古,父老犹夸新四军。”1961年8月,上海市医务工会组织68人赴黄山休养,张老同行,他为黄山的奇伟多姿而兴奋无寐,写就一篇近百韵的长诗,虽然生僻字较多,不易完全读懂,但作者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澎湃激情和喷涌而出的诗句,一定会深深感动每一位读者。
张老于古典诗词的修养甚深,今人已少有其匹。他作诗填词体例丰富,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长句,各种词牌的词都有涉猎。这些诗词在创作上难度很高,在平仄、音韵、对仗、用典、起承转合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张老用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http://www.100md.com(张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