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文章06
编号:11390864
从生态学角度看中药的荒谬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8日 新语丝
     文/刘夙

    有署名“留洋归来”者,在我网志上的《我宣誓:我这一生将为使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而努力》一文后面跟贴道:

    提出或赞同“在中医的药物理论指导下对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的毁灭性破坏”的人,真是思维错乱。 患上述病症的人,犹如把西药生产所产生的化学污染归咎于西医,犹如把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归咎于爱因斯坦对质能转换公式的发现,归咎于核物理学的成就一样荒谬。

    这种反驳貌似有理,实际不堪一击。本来,我的逻辑是,中医理论无效,所以在中医的药物理论下对于天然产物的任何利用,都属无用功,所以我们才应坚决地、无条件地反对任何以“中药开发”为名义的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不能容忍已经对野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显然,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中医理论无效”。而“留洋归来”却偷换了我的逻辑的大前提,以和它立场完全相反的“中医理论有效”取而代之,这样当然就要出现“思维错乱”,只是可惜,“思维错乱”的人却不是我。
, 百拇医药
    事实上,我认为生态学家应该比植物分类学家更反对中医的药物理论,因为这种“朴素”的理论违反现代生态学常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仅是一方面,也是容易被人认识到的一方面。其实,利用生态学和进化论的常识,完全可以从更本质的层次上,宣判中医的药物理论的“死刑”。

    我们知道,在环境和进化的压力下,生物会尽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因此,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衡量,生物通常不会白白制造无用的废物;很多天然产物的合成,都是为了要执行某种具体的功能,或者是构建生物体本身,或者是起到生理调节的作用,或者是用于养分储藏,或者是用于防御侵害它的敌人,等等。所有这些功能,显然都是为了要有利于这种生物本身,而不是有利于其他生物(所谓“个体的自私性”甚至“基因的自私性”)。因此,不管是植物也好,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罢,它们合成天然产物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人类治病。这就是为什么天然存在的有机物数以亿计,其中真正有药效的却很少很少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一些天然产物有药效呢?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当生物面临的敌人也是人类面临的敌人时,这种生物合成的对付敌人的天然产物当然也就对人类有一定效用。比如放线菌和某些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必须抵抗周围众多细菌对它们的侵犯,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们具备了合成许多种类的抗菌素的本领。正好,致病细菌也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这时候,原本只是用于“自卫”的抗菌素,就可以挪作人类对付致病细菌的药物。但是,正因为放线菌和真菌不是“为了”人类而合成抗菌素的,所以它们根本不管这些抗菌素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副作用。事实上,绝大多数天然抗菌素都有很明显的毒副作用,必须通过人为对其分子进行修饰,才能降低这些毒副作用;现在在医学上还在直接应用的天然抗菌素已经很少了。
, 百拇医药
    二,纯属机缘巧合,碰上了某种天然产物恰有“歪打正着”式的药效。比如黄花蒿合成的青蒿素,对它自己来说只是一种挥发油成分,但是偏巧就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种从来不用“担心”自己会被专性寄生的疟原虫侵染的草本一年生植物,会“有意”浪费自己的基因和有限的生命,去为饱受疟原虫之苦的人类“专门”合成一种抗疟良药。很显然,这种“歪打正着”的有药效的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出现的概率就更小了。

    我并不怀疑,如果我们上天下海,穷尽挖掘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许还能找到更多的有药效的天然产物,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效率极其低下的工作,绝不划算。事实上,我们绝不是没有更好的寻找药物的方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就不仅使我们对于人体发病的体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直接去合成“对症下药”的药物,用不着再到数以亿计的天然产物中千筛万选。

    何况,人类的免疫功能在对付许多疾病时所表现出的惊人的高效性,是目前任何药物都不能望其项背的。免疫的本质在于相容性识别,也就是说,我们身上的细胞会判断体内各种高分子物质是不是“自己人”,对于不是“自己人”的高分子物质,不管是花粉、细菌、病毒还是癌细胞,都要产生抗体去把它消灭。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这就已经给我们指明了药物开发的远景规划:将来的药物,必将是蛋白质类药物一统天下,到那时,估计现在应用的90%的药物都可以休矣!

    人类的科学总是在不断向前的。我们应该把精力全部用于对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以促成蛋白质类药物一统天下的美好愿景,而不是违背生态学和进化论的常识,死守古书不放,妄图从天然产物中得出什么灵丹妙药。我以为,每一个生物学工作者,都应该具备这种起码的判断力。

    2007.03.08(刘夙的“三姓学奴网志”:http://blog.sina.com.cn/liusublog),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