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疑难病杂志》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84547
中医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疑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
中医学术理论;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中医学术理论;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1阴阳分析法,2五脏相关思维法,3病机联系思维法,4多维模糊思维分析法,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学术理论;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疑难杂病已成为中医的研究热点,疑难杂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学者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疑难杂病是指诊断难明(疑),复杂多变(杂),缺乏特效治疗(难)的一类病症,中医药对其治疗有一定优势[1]。《伤寒论》所奠定的辨证论治经历代发展,已成为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主要形式,也是中医疑难杂病诊治的操作体系。它贯穿于临床诊治的全过程,是证、因、诊、治的综合,是理、法、方、药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通过整体调控,使机体恢复平衡,并维持较患病前更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经学习经典著作及著名中医临床学术思想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概括总结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方法如下。

     1阴阳分析法

    阴阳分析法是辨证论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邪盛正气强为阳证,正虚无力抗邪为阴证;正虚可分阴虚、阳虚;病邪可分阴邪、阳邪;病位在表属阳,在内属阴;气机上升属阳,下降属阴;寒热虚实夹杂者不能轻易肯定一方而忽弃一方,治疗时阴阳兼顾或阴阳互求[2]。进一步还要辨别阴阳的转化、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及阴药阳药间的配伍等[3]。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基本病理可概括为《伤寒论》“阴阳气不相顺接”[4]。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调和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邪客篇》指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药物治疗的枢机在于以药味之偏调节人身之阴阳之偏,从而达到平衡。辨证论治要注意两点,首先须明辨证候性质,如用温法时,要注意有无真热假寒的情况;其次注意补偿量要适当,即用药剂量恰到好处。《伤寒论》之辨证,已具备八纲之要,辨证立法有很大的灵活性,即所谓“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道理[5]。对疑难杂病的诊治,应以动态平衡为原则把握人体阴阳平衡,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如伤寒少阴病,患者腹泻不止,干呕心烦,四肢发凉,脉微欲绝。此乃真阳不能固守,而阴液随之内竭,阴寒极盛,逼迫虚阳上越所致。应急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但为防止阴寒过盛对清热的格拒,故加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配合人尿用以反佐,即“甚者从之”以期达到调和阴阳、回阳救逆的目的[6]。

     2五脏相关思维法

    藏象理论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和规律[7]。人体是各个脏腑、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联系表现为促进、推动或减退、抑制。二者之间应保持动态平衡,失去平衡就发生病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