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中医》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85978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医辨治探讨
http://www.100md.com 《河北中医》 2007年第1期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副作用;中医病机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术后,术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者重新出现一些胆道系统及其它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广泛,约半数为器质性,也有少数找不到病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约占胆囊手术的30%~40%,其中约15%患者症状较重。轻者仅有消化不良、恶心、上腹部不适及饭后上腹部压迫感,重者可有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黄疸、发热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属中医学胁痛、黄疸、呕吐、发热等范畴。我们在复习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定病位,多在肝胆,兼及脾胃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组症状,包括轻型而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以至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等典型的胆绞痛及胆管炎等。我们认为其病位以肝胆为主,兼及脾胃。盖肝胆位于胁肋,其脉布于两胁,肝胆为病,则见胁痛、黄疸。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胃共主四肢肌肉,若肝胆为病,木不疏土,则脾胃升降失调,故见脘闷、纳呆、恶心、呕吐、食入腹胀、大便失调、四肢乏力等。

    但本病也可由其他脏腑(主要是脾胃)病及肝胆,如胆囊切除术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四运之轴,故脾胃之病可影响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气机更加不畅,故见胁痛。正如张景岳云:“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行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及致胁肋疼痛。”脾胃不足,运化无力,“胆汁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则发为黄疸。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即清·何梦瑶曰:“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同时兼及脾胃,临床治疗需仔细辨别清楚。

    1.2 探病因,手术伤胆,祛邪未尽 探究本病之因,首先为手术损伤正气,尤其是伤及肝胆。现代医学认为,胆囊切除后,oddi括约肌常处于松弛状态,胆汁失去了贮存场所而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导致胆道内压力增高和胆总管扩张,出现上腹疼痛、黄疸等。此与张景岳描述的“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而为黄疸的“胆黄”一证相似。其次,手术未能将胆结石等病邪全部清除,特别是当前大量胆囊切除术是在腹腔镜下施行,由于器械性能的局限性和术前对胆道的检查不充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内遗留结石的可能性比开放法胆囊切除术时高。而现代医学认为胆总管内残留结石是本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以致病情复发,导致胁痛、黄疸等。另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日久,皆可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成为本病诱因,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黄疸……久逆之所生也。”

    综上所述,本病多在手术伤及肝胆、未能完全祛除病邪的基础上,由于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而诱发。

    1.3 识病性,为滞、为热、为湿、为瘀、为虚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涉及滞、热、湿、瘀、虚等。滞者,气机不畅也,因肝胆两经之脉均循于胁部,故胆囊手术易损伤肝胆之气,影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气阻络痹,“不通则痛”。同时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出现胁痛、黄疸诸症。此外,滞还指饮食积滞,多因术后饮食不节,“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正如近贤秦伯未先生指出的“脾胃之积滞而成疸”。

    因手术不彻底,原有湿热之邪未能完全祛尽;或术后体虚,外来湿热之邪内侵;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发热、胁痛、恶心呕吐等,湿与热相结,相互加重各自的致病能力。如《医学津梁》中说:“疸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得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易炽。”本病应重视热邪因素,特别是对于高热患者,如近贤冉雪峰先生云:“究之促成发黄之关键,尤操在邪热,热轻其黄来缓,热重其黄来骤。”

    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或因手术伤及肝胆之络,瘀血停积,胁络痹阻,故出现胁痛;或因瘀血与湿热熏蒸而出现黄疸。正如《医学心悟》云:“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疸也。”

    患者素体脾胃阳虚或术后脾阳受伤,失其运化水湿功能,湿聚中焦并从寒化,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如《类证治裁》言:“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疸。”或肝气素虚,或肝阴不足,肝脉失养则出现胁痛,如张锡纯指出“肝气虚弱不能条达,攻郁于胁下必作痛也”,而尤在泾说“肝虚者,肝阴虚也……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都说明肝虚可导致本病。

    2 治法用药

    2.1 疏通清泄法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胆为中清之腑,以通为用,胆囊切除术后胆气损伤、湿热之邪内侵,导致肝失疏泄和胆腑通降失权,故治以疏通清泄。疏指疏肝利胆,通指通导腑气,清泄指清化湿热。

    2.1.1 疏肝利胆 根据有无黄疸选用不同药物。有黄疸者多选用茵陈、金钱草;无黄疸者多用丹参、牡丹皮、郁金、枳壳等。我们观察胆管引流术患者服用虎杖根、海金沙、威灵仙组成的药组,胆汁清晰且引流通畅。

    2.1.2 通腑气 一为通大便,药用大黄、芒硝,适用于大便干而不畅者;一为利小便,药用车前子、泽泻、碧玉散、六一散等,此“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旨。

    2.1.3 清化湿热 首先要辨清湿热的轻重,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湿重于热者,多为黄疸较轻,有恶心呕吐,腹胀满,倦怠少食,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药用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渗湿药及藿香、佩兰、苍术芳香化湿药等。热重于湿者多为黄疸较重,发热,口干口渴,心烦,小便黄而短,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脉滑数。治疗以清热为主,利湿为辅,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湿热并重者,黄疸较重,心烦胸闷,纳少,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滑数。药用茵陈、牡丹皮、郁金、炒栀子、青蒿、海金沙、虎杖根等清热利湿药。

    2.1.4 清热解毒 若湿热成毒则重在解毒。湿浊毒邪瘀结,不用解毒药物则湿浊难化,黄疸不退,以土茯苓、大黄、藿香、佩兰、金钱草化湿解毒;热毒在气分者以金银花、蒲公英、栀子、黄芩、大黄等清气分热毒;热毒入血治宜清营解毒,以清营汤加减。

    2.2 活血通络 根据寒热病性选择用药。因热致瘀者治以凉血活血法,使血中瘀热清,凉血而不滞邪,血脉通畅,湿热得除,黄疸易退。药用牡丹皮、丹参、生地黄、茜草、郁金、赤芍药等。因寒而致瘀者治宜温通血脉。药用当归、红花等。体虚者宜养血活血,药用当归、白芍药、益母草等。

    2.3 斡旋中焦法 肝胆、脾胃在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脾之气升则一身之清气皆升,胆胃之气通降则一身之浊气皆降,故本病治疗时必须顾护脾胃、斡旋中焦之气,使枢机升降有序。药用淡渗之品,如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胃;以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苍术醒脾胃;以陈皮、半夏、厚朴、枳壳等降胃气;以柴胡升胃气;以山楂、鸡内金等消食。

    2.4 和阳解凝法 术后伤冷中寒,脾胃虚弱而出现黄疸色泽晦黯,低热不退,神倦懒言,腹胀纳差,舌质淡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治宜和阳气,解寒凝。或者湿热胶结者也可以温药为佐,药用桂枝、鹿角霜、熟附子等;若出现恶心、纳差、胸闷、腹胀、苔白腻时,应选用性温味香、善于调理胃肠气机之品,如陈皮、苍术等。

    3 结 语

    病有轻重,故方有大小,药有多寡,一般而言,病情复杂,方小则难以中鹄,病情轻浅单纯,方大则散漫无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因多兼夹,病机复杂,主要有滞、热、湿、瘀、虚等,正虚邪实混杂,此时需数法合用,以体现《内经》中“杂合以治”之旨。

    作者简介:韩镭(1971-),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肝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海市大华医院肝科,上海 200037, http://www.100md.com(韩镭 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