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中医》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86246
瘀血证证治初探
http://www.100md.com 《河北中医》 2007年第1期
血瘀;中医药疗法,,血瘀;中医药疗法,【关键词】血瘀;中医药疗法,1病因病机,2治则治法
     【关键词】 血瘀;中医药疗法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瘀”字最早见于《楚辞》,曰“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血菀等。《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现代认为血瘀证应包括血液停积、血流不畅、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病邪 外感六淫皆可致瘀,以寒邪多见。《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寒邪可使血行停滞瘀阻。火燥热邪煎熬伤血,久则形成干血劳瘵;伤寒邪热入里,热与血结而病蓄血。叶天士曰:“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症。”张仲景《伤寒论》有“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发热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伤寒有热,少腹满,为有血也”之 说,说明火燥热邪也可致瘀。

    1.2 情志所伤 情志所伤可使阴阳气血失于条达,气血逆乱,致气滞血瘀。《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譬如大怒可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常见两胁肋疼痛。

    1.3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偏嗜可损伤血脉,影响血行而致瘀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梁之变,足生大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