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碥石集 第五集 序》节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0日
《碥石集 第五集 序》节选
中医的“根”在哪里?在四大经典。以前四大经典是--《内经》、《神龙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公认的四大经典课程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学习它必须下一番功夫,其中《灵枢经》还是针灸家必须精读之书。我校已故韩绍康教授,是针灸专家。建国前,他私人开诊,当收入到了一定数量,便闭门读书数月。读什么书,读《灵枢经》。其弟子得其心法,多能行针下凉、针下热的手法,即“烧山火”、“透天凉”。个别弟子学习他常读《灵枢经》已成习惯。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用“医经家”的理论整理“经方家”的经验而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巨著,直至今天仍能指导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多用仲景之理论与方法。如肠梗阻之用大承气汤,治急性胰腺炎之用大柴胡汤,治麻痹性肠梗阻之用大建中汤等等。西学中专家吴咸中先生对承气汤类药之研究达数十年。近代名医曹颖甫一生致力于仲景之学,屡起沉疴,我是读了他的《经方实验录》才开始敢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最可贵之处在于张仲景交给我们以临床思维的金钥匙。就是说我们面对全新的疾病可以运用仲景的辨证思想、理法方药,可以找到出路,找到攻而克之的成功之路。例如我用桃仁承气汤加减灌肠,加安宫牛黄丸点舌,以治疗脑挫伤出血昏迷不醒已三天的病人,治愈出院而无后遗症。
, 百拇医药
仲景的辨证思维,就是医学与辨证法的结晶。“八纲”来源于仲景之书。没有六经辨证,不会有温病的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衍生。没有脏腑经络先后病的指导,也就没有后世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派生。
中医的“枝”在哪里?在仲景以后的各家学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人物与著作,是中医学的宝藏。有人不从这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术中去窥测中医学,而欲以现在一部分中医人员个人的治疗水平代表中医药学整体的水平,那就错了!唐宋各大家及金元四大家的成就,显示中医药学在高速发展,明清时代对传染病、流行性发热性病之研究可谓世界无匹。20世纪40年代之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最高诊疗水平在中医而不在西医。直至现在,病毒性疾病的疗效,中医仍处于领先地位。21世纪的瘟疫,可怕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若按中医温病学说治之则活矣,若滥用抗生素等药则危矣。根据现有的报道,广州之“非典”病人病死率最低,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都服用了中药。台湾SARS患者例数不是很多,但病死率则最高,因那里无中医药参与治疗也。香港医界西医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最后也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邀请两位专家去会诊,因初见成效,邀其多留数月继续为患者用中医药救治。温病学说虽然成熟于晚清,因其自成理论体系,疗效显著,故列为经典著作之一,是名正言顺的。
, http://www.100md.com
自抗生素发明之后,有些中医对发热性病之治疗失去信心,每遇发热病人,不从《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去思考问题,首先考虑何者为首选之抗生素。世人便以为中医治不了高热,是慢郎中!现实是,因滥用抗生素,病菌产生耐药性日渐明显,估计将来对付凶险而又耐药的致病菌,非中医药不可。想能当此重任非努力钻研《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不可。年轻的同志啊,当你的儿女高烧40度时,你能用中医药治愈之,你的中医水平便合格了。按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之规则办也很不错。路是走出来的,问题是愿不愿意走耳。
中医的“叶”在哪里?在于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目前出版了大量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的著作。这是中医药宝库的时代结晶,是献给人民、献给青年中医的文化财产,值得珍惜。其中蕴藏着无数创新的素材,不可等闲视之啊!
面对中医药这个庞大的伟大宝库,如何着手呢?我认为目前应先行对经典著作大温课。拟订一个温课计划,在工作之余计划每周用定期的时间进行温课,风雨不改。另外有条件的可以选定研究课题,大多数都是临床医生,研究课题应该是临床研究占绝大多数。按照研究课题的需要,追踪前贤的成就阅读文献或拜访名师。有博有约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如果中医有这样一支上百万人的队伍,中医的振兴便指日可待。
, http://www.100md.com
对西医的学习,放在什么位置呢?我一向不排斥学生学习西医学,但中西医要有一个主次。既然我们是中医,便应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中医水平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为主,西医知识为辅。对当今院校毕业的中医,不怕其不学西医,就怕不愿读祖宗之书耳。
我一向主张尽量用中西医两法诊断,重点在于中医的综合治疗。即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运用中医的针灸、按摩、汤药及各种外治之法治疗。西医的诊断,做到高深也不容易,疑难者可以借助于西医。比如我主持的“七五”攻关研究课题是“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及实验研究”。治疗此病我以李东桓的脾胃学说为指导(脾主肌肉)进行研究,在治疗上我又学习王清任学说,重用黄芪。经过数百例之临床研究,我认为此病之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重症肌无力是西医病名,便应按照西医的确诊方法与手段进行确诊与分型,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实验研究方面,我的博士生先要到上海去学习造模及进行系列生化分析等的研究方法,然后开始我们的实验研究。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却认为是脾胃虚损,理论相去万里。为了证明我们的理论,便采用我校脾胃研究所创造的经过国家药政部门认可的脾虚诊断实验--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和木糖吸收试验方法进行观察,两者均符合“脾虚”之诊断。经中药治疗,上述两项指标明显恢复正常。证明重症肌无力为脾虚证有其微观上的确切的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证明,凡未用过可的松和新斯的明类药物的病人,疗效更快更好;凡胸腺切除后复发的患者最难医。20多年来我们根治的病人不少。对有呼吸危象的严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也比较满意。主要显效全靠中药之功也。该研究足以证明,用中医的宏观理论是能够指导临床与科研的,并且可以攻克世界医学上的难题。
我同意中医的振兴不可忽视微观研究的观点,但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研究方法,走自己的路,我们便会走在世界的前头。目前,振兴中医战略的重点应是培养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实行养精蓄锐,准备腾飞。年轻的战友们,中医药之振兴,全靠你们。努力吧!祝你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大中华文明增光。, 百拇医药(邓铁涛)
中医的“根”在哪里?在四大经典。以前四大经典是--《内经》、《神龙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公认的四大经典课程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学习它必须下一番功夫,其中《灵枢经》还是针灸家必须精读之书。我校已故韩绍康教授,是针灸专家。建国前,他私人开诊,当收入到了一定数量,便闭门读书数月。读什么书,读《灵枢经》。其弟子得其心法,多能行针下凉、针下热的手法,即“烧山火”、“透天凉”。个别弟子学习他常读《灵枢经》已成习惯。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用“医经家”的理论整理“经方家”的经验而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巨著,直至今天仍能指导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多用仲景之理论与方法。如肠梗阻之用大承气汤,治急性胰腺炎之用大柴胡汤,治麻痹性肠梗阻之用大建中汤等等。西学中专家吴咸中先生对承气汤类药之研究达数十年。近代名医曹颖甫一生致力于仲景之学,屡起沉疴,我是读了他的《经方实验录》才开始敢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最可贵之处在于张仲景交给我们以临床思维的金钥匙。就是说我们面对全新的疾病可以运用仲景的辨证思想、理法方药,可以找到出路,找到攻而克之的成功之路。例如我用桃仁承气汤加减灌肠,加安宫牛黄丸点舌,以治疗脑挫伤出血昏迷不醒已三天的病人,治愈出院而无后遗症。
, 百拇医药
仲景的辨证思维,就是医学与辨证法的结晶。“八纲”来源于仲景之书。没有六经辨证,不会有温病的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衍生。没有脏腑经络先后病的指导,也就没有后世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派生。
中医的“枝”在哪里?在仲景以后的各家学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人物与著作,是中医学的宝藏。有人不从这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术中去窥测中医学,而欲以现在一部分中医人员个人的治疗水平代表中医药学整体的水平,那就错了!唐宋各大家及金元四大家的成就,显示中医药学在高速发展,明清时代对传染病、流行性发热性病之研究可谓世界无匹。20世纪40年代之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最高诊疗水平在中医而不在西医。直至现在,病毒性疾病的疗效,中医仍处于领先地位。21世纪的瘟疫,可怕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若按中医温病学说治之则活矣,若滥用抗生素等药则危矣。根据现有的报道,广州之“非典”病人病死率最低,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都服用了中药。台湾SARS患者例数不是很多,但病死率则最高,因那里无中医药参与治疗也。香港医界西医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最后也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邀请两位专家去会诊,因初见成效,邀其多留数月继续为患者用中医药救治。温病学说虽然成熟于晚清,因其自成理论体系,疗效显著,故列为经典著作之一,是名正言顺的。
, http://www.100md.com
自抗生素发明之后,有些中医对发热性病之治疗失去信心,每遇发热病人,不从《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去思考问题,首先考虑何者为首选之抗生素。世人便以为中医治不了高热,是慢郎中!现实是,因滥用抗生素,病菌产生耐药性日渐明显,估计将来对付凶险而又耐药的致病菌,非中医药不可。想能当此重任非努力钻研《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不可。年轻的同志啊,当你的儿女高烧40度时,你能用中医药治愈之,你的中医水平便合格了。按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之规则办也很不错。路是走出来的,问题是愿不愿意走耳。
中医的“叶”在哪里?在于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目前出版了大量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的著作。这是中医药宝库的时代结晶,是献给人民、献给青年中医的文化财产,值得珍惜。其中蕴藏着无数创新的素材,不可等闲视之啊!
面对中医药这个庞大的伟大宝库,如何着手呢?我认为目前应先行对经典著作大温课。拟订一个温课计划,在工作之余计划每周用定期的时间进行温课,风雨不改。另外有条件的可以选定研究课题,大多数都是临床医生,研究课题应该是临床研究占绝大多数。按照研究课题的需要,追踪前贤的成就阅读文献或拜访名师。有博有约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如果中医有这样一支上百万人的队伍,中医的振兴便指日可待。
, http://www.100md.com
对西医的学习,放在什么位置呢?我一向不排斥学生学习西医学,但中西医要有一个主次。既然我们是中医,便应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中医水平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为主,西医知识为辅。对当今院校毕业的中医,不怕其不学西医,就怕不愿读祖宗之书耳。
我一向主张尽量用中西医两法诊断,重点在于中医的综合治疗。即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运用中医的针灸、按摩、汤药及各种外治之法治疗。西医的诊断,做到高深也不容易,疑难者可以借助于西医。比如我主持的“七五”攻关研究课题是“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及实验研究”。治疗此病我以李东桓的脾胃学说为指导(脾主肌肉)进行研究,在治疗上我又学习王清任学说,重用黄芪。经过数百例之临床研究,我认为此病之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重症肌无力是西医病名,便应按照西医的确诊方法与手段进行确诊与分型,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实验研究方面,我的博士生先要到上海去学习造模及进行系列生化分析等的研究方法,然后开始我们的实验研究。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却认为是脾胃虚损,理论相去万里。为了证明我们的理论,便采用我校脾胃研究所创造的经过国家药政部门认可的脾虚诊断实验--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和木糖吸收试验方法进行观察,两者均符合“脾虚”之诊断。经中药治疗,上述两项指标明显恢复正常。证明重症肌无力为脾虚证有其微观上的确切的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证明,凡未用过可的松和新斯的明类药物的病人,疗效更快更好;凡胸腺切除后复发的患者最难医。20多年来我们根治的病人不少。对有呼吸危象的严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也比较满意。主要显效全靠中药之功也。该研究足以证明,用中医的宏观理论是能够指导临床与科研的,并且可以攻克世界医学上的难题。
我同意中医的振兴不可忽视微观研究的观点,但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研究方法,走自己的路,我们便会走在世界的前头。目前,振兴中医战略的重点应是培养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实行养精蓄锐,准备腾飞。年轻的战友们,中医药之振兴,全靠你们。努力吧!祝你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大中华文明增光。, 百拇医药(邓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