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7616
IDF中国区论坛在京召开,有关专家再次强调——控制餐后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的务实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13
     本报北京讯 记者徐述湘报道 3月3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与中华医学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IDF中国区论坛在京召开。有关专家在会上强调,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接近控制目标(7%左右)时,糖尿病患者治疗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在于餐后血糖的影响,且餐后血糖高峰值是心血管危险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餐后血糖水平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务实措施。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已经成为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来自IDF的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约占85%~95%。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总数可达3.3亿人(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达4600万人,另有5400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从1986年(0.9%)到1994年(2.5%)迅速增加了近两倍。据卫生部最新报告,这样的增长趋势将导致我国每天约增加3000名糖尿病患者,每年将增加120万糖尿病患者。

    现任国家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潘长玉教授表示,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33.3%和27.2%)明显低于本来就亟待改善的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42.6%和31.1%)。

    她介绍说,以往的研究表明,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但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及卒中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她指出:“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不断下降,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不应仅局限于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进行对症治疗,而是要针对餐后高血糖的发病机制——胰岛素I相分泌缺失来进行对因治疗。”

    对于国内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状况,潘教授表示不容乐观。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平均控制水平已经由1998年的8.8%降低到2006年的7.6%(正常水平是6.5%以下),但治疗达标率仅为24%。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餐后高血糖关系密切,其中涉及的机制非常复杂但已经开始被认识。临床上发现,恢复餐后胰岛素I相分泌是降低餐后血糖水平的保证。她指出,源自苯丙氨酸的优化产物那格列奈具有快速恢复胰岛素I相分泌的作用特点,从而可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且这种作用不会受患者饮食结构的影响,不产生胃肠道的副反应,使更多患者血糖达标。

    在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前任主席JohnRossTurtle教授表示,IDF一直致力于提升全球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促进适宜的糖尿病治疗和预防,并鼓励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治疗活动。通过举办这次论坛,可以增进与中国医生的交流,推动中国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