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炎 >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编号:160952
春暖花开,治疗过敏性鼻炎正当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9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19
     张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近几年来每逢春暖花开,她就会感到鼻痒、鼻塞、流清涕,还不时地打喷嚏,有时还伴有头部不适或头痛。一次学校安排她带队组织学生郊游,晚上回到家里各种鼻部不适症状加重,第二天,她不得不请假到医院耳鼻喉科看病。医生给张老师做了认真检查,根据她的症状和发病史,诊断张老师患的是过敏性鼻炎。

    类似张老师症状的过敏性鼻炎多是对春季花粉过敏所致,主要症状是阵发性鼻痒、打喷嚏等。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增多等。治疗这种过敏性鼻炎,首先要脱离过敏原,然后适当用药,控制症状。而对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药店药师应该熟知,以便遇到前来购买此类药物的顾客时,能够为其做好用药指导。具体说来,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抗组胺药

    也叫抗过敏药物,这类药物对鼻痒、喷嚏、流清涕有良好治疗效果,但对鼻塞无效果。这类药物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包括扑尔敏、克敏嗪和赛庚啶等。该类药物药效很强,曾经使用非常广泛。但这类药物能引起嗜睡、头昏、头痛等不良反应,因此很多上班族、学生,尤其是司机和高空作业者不能使用。第二代包括息斯敏、氯雷他定(商品名开瑞坦)、西替利嗪(商品名仙特明)等。这类药物属于长效剂型,服用方便,一天一粒,一般不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但如果过量服用或者是特别敏感的患者,还是有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的。息斯敏对心脏有一定不良反应,会妨碍心脏的传导功能,使用时要用小剂量(不超过3毫克)。一般说来,氯雷他定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最小,适合驾驶人员、高空作业者、参赛前的运动员等精神需要高度集中的职业人员服用。西替利嗪见效快,效果强,而且作用时间最长。第三代主要指地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它们具备了不导致心脏毒性、抗过敏效果更强、安全性更高、不导致嗜睡等特点。第三代抗过敏药逐渐代替第一、第二代药物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 http://www.100md.com
    ▲糖皮质激素

    一般采用鼻腔局部喷雾治疗效果较好。这类药物的代表是伯克纳。该药1988年引入中国,由于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方便的特点,2003年7月成为鼻内类固醇喷剂中第一个且惟一一个被列入国家OTC目录的药物。伯克纳是商品名,化学名是丙酸倍氯米松喷雾剂。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和皮质甾醇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传统三大类药物。目前,减充血剂(如滴鼻净)在国际上已经基本上被淘汰或限制使用。在中国,减充血剂的应用规定只能使用一个星期,因为长时间地使用会导致药物性鼻炎。抗组胺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主打药,但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不光是由组胺引起的过敏,还有很多的诱发介质,且这些介质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占80%以上。所以皮质类固醇现在和抗组胺药一样,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口服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因此限制了应用。鼻内皮质类固醇喷雾剂避免了口服给药的缺点,已经在200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用药。伯克纳能针对过敏性鼻炎的根本原因——炎症物质而发挥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多环节、多水平阻断鼻黏膜变应性炎症反应,因而可以有效缓解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并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百拇医药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喷雾剂和酮替芬口服剂。这类药物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一般用作预防复发。在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罹患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可提前几天预防性服用酮替芬,每日1次;或在外出时随身携带色甘酸钠喷雾剂,遇有鼻部不适先兆时,立即喷鼻1次。一旦过敏性鼻炎发作,临床使用这类药物很难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抗胆碱药

    第四代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异丙阿托品、爱喘乐鼻喷雾剂)喷鼻对治疗过敏性鼻炎流清涕、打喷嚏效果显著。将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还可有效缓解鼻塞,作用迅速。该药的主要副作用有鼻干涩和鼻出血,需注意用量不可太大,喷鼻次数不可太频繁。特别要注意的是,青光眼患者禁用该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该药。

    药店药师需要对前来购药的顾客做出特别提醒的是: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少用血管收缩剂。这类药物一般仅用于滴鼻,不作为口服用药。常用药物有麻黄素滴鼻剂和鼻眼净,根据鼻塞情况,每日数次滴鼻。应当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停药后可产生反跳现象,久用还可产生依赖性,且不良反应较多,故这类药物目前已较少用于临床,不再作为过敏性鼻炎的常规用药。小儿误用成人用滴鼻净还可引起中毒,甚至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成人使用滴鼻净时,一定要将其放到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常怡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