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融资阔步走
就在国内沪深证券交易所仍在不断完善体系之时,境外证券交易所“全球化”融合运动早已风生水起。而这一交易所的全球化合并与联盟的大势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中小药企远赴海外IPO的热潮。
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统计,去年共有86家企业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融资额总计达439.98亿美元,高出2005年全年海外IPO融资总额204.41亿美元的53.5%。据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咨询机构清科集团统计,2006年在海外八大市场中,除了东京交易所依然没有斩获外,其他包括Nasdaq、纽约交易所、新加坡主板与创业板以及伦敦AIM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上,均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其中由创业投资或者私募基金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总计达29家,占海外融资企业数的33.72%,融资额高达315.25亿美元,占全年海外IPO的71.6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从行业来看,去年医药行业有4家海外IPO,融资达3.04亿美元。其中尤为值得纪念的是,上海医学之星去年成为了首次登陆英国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市场的第一家中国药企。同时,除上海医学之星外,迈瑞制药、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这3家公司都曾分别受到过VC(风险投资)的青睐。
, 百拇医药
全球交易所的大融合虽然加剧了业态竞争,但对于谋求海外IPO的中国企业而言却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最近纽约交易所与东京交易所的结盟,不由得使人产生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未来可能同步在东京挂牌交易的遐想。
由此对于在纽约交易上市的国内药企而言,未来或将增加其在亚洲地区的融资机会。而继深圳迈瑞之后,贵州同济堂药业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中华老字号,贵州同济堂在纽交所发行986.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预计发行价格将在每股ADS15美元~7美元,最大融资额将达1.2亿美金。
与此同时,从2006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的上市地点选择的倾向性上看,新加坡主板市场成为吸纳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最多的市场之一,NASDAQ以及AIM市场构成了吸引中国企业的第二梯队。而同期在国内上市的医药行业只有1家,即浙江海翔药业股份,筹资3,981.00万美元。
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士坦利、雷曼兄弟、JP摩根、德意志银行等国际投行也在凭借自身实力以及同业联合,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交易平台和服务,这对目前仍埋头致力于结构治理的国内交易所而言,都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交易所营运模式要做到真正的“薄利多销”,若其仅仅局限于一个市场,相应的交易和服务成本都将是难以削减了,服务范围也会受限。而合并则使其在吸纳更多上市资源的同时,资金流动空间亦有所加大,交易成本逐渐下降。2006年,几乎全球的交易所都在积极进行全球化的合并与联盟。
去年,纽交所多方出击并顺利完成基本布局。去年5月,其对欧洲联合股市提出120亿美元的报价,预计今年可以完成合并;今年1月,其又以1.15亿美元出价,与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达成协议,收购其5%的股权;此后,纽交所再与东京交易所达成结盟协议,将在联合挂牌制度及共同开发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发展新的投资产品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展开合作。
据悉,纽交所与东京交易所将成立一个正式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并进行对话,发展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合作,包括资讯与市场基建系统和技术、交易服务及交叉营销等,最终可能进行交叉持股,逐步实现合并。
同样,在去年1月,纳斯达克便向欧洲老牌交易所伦敦交易所不断抛出收购意向,最终以51亿美元“收集”到伦交所28.7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上周末,纳斯达克收购伦交所因股东支持几近于零,导致二次收购再度告吹,但纳斯达克声称,将继续保留手中的伦交所股份,以图再次发起收购要约。
, 百拇医药
除去来自欧美的威胁之外,港交所的周边腹地也开始进入快速整合阶段。去年7月,东京证券交易所与韩国证券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并宣布可能在未来合并或交叉持股;同样,德国证交所与韩国交易所也签订谅解备忘录,在市场信息、员工交换和新股上市方面进行合作。而在去年中,新加坡交易所也向外抛出橄榄枝,称若亚洲地区交易所出现整合,则新交所应是行动最快的交易所之一。中国证监会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从主要交易所通过国际并购来扩展资本市场的世界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未来向香港联交所采取收购行动并非完全不可能。
一个新的想法是,在交易所全球化联合并购的大潮中,港交所若要保持其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最佳出路便是与内地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与沪深交易所进行深度合作,即业界所呼吁的A股与H股的合并。截至2月9日,港交所主板与创业板总市值已达13.8万亿港元,沪深相加也已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港交所快速接近。
在香港的“十一五”行动纲领中,上述想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试探:港交所已经提出加强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交流,但由于港交所本身是上市公司,属于商业机构,因此,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合作究竟如何进展,尚需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来推动。, 百拇医药(王海洋)
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统计,去年共有86家企业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融资额总计达439.98亿美元,高出2005年全年海外IPO融资总额204.41亿美元的53.5%。据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咨询机构清科集团统计,2006年在海外八大市场中,除了东京交易所依然没有斩获外,其他包括Nasdaq、纽约交易所、新加坡主板与创业板以及伦敦AIM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上,均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其中由创业投资或者私募基金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总计达29家,占海外融资企业数的33.72%,融资额高达315.25亿美元,占全年海外IPO的71.6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从行业来看,去年医药行业有4家海外IPO,融资达3.04亿美元。其中尤为值得纪念的是,上海医学之星去年成为了首次登陆英国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市场的第一家中国药企。同时,除上海医学之星外,迈瑞制药、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这3家公司都曾分别受到过VC(风险投资)的青睐。
, 百拇医药
全球交易所的大融合虽然加剧了业态竞争,但对于谋求海外IPO的中国企业而言却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最近纽约交易所与东京交易所的结盟,不由得使人产生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未来可能同步在东京挂牌交易的遐想。
由此对于在纽约交易上市的国内药企而言,未来或将增加其在亚洲地区的融资机会。而继深圳迈瑞之后,贵州同济堂药业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中华老字号,贵州同济堂在纽交所发行986.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预计发行价格将在每股ADS15美元~7美元,最大融资额将达1.2亿美金。
与此同时,从2006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的上市地点选择的倾向性上看,新加坡主板市场成为吸纳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最多的市场之一,NASDAQ以及AIM市场构成了吸引中国企业的第二梯队。而同期在国内上市的医药行业只有1家,即浙江海翔药业股份,筹资3,981.00万美元。
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士坦利、雷曼兄弟、JP摩根、德意志银行等国际投行也在凭借自身实力以及同业联合,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交易平台和服务,这对目前仍埋头致力于结构治理的国内交易所而言,都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交易所营运模式要做到真正的“薄利多销”,若其仅仅局限于一个市场,相应的交易和服务成本都将是难以削减了,服务范围也会受限。而合并则使其在吸纳更多上市资源的同时,资金流动空间亦有所加大,交易成本逐渐下降。2006年,几乎全球的交易所都在积极进行全球化的合并与联盟。
去年,纽交所多方出击并顺利完成基本布局。去年5月,其对欧洲联合股市提出120亿美元的报价,预计今年可以完成合并;今年1月,其又以1.15亿美元出价,与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达成协议,收购其5%的股权;此后,纽交所再与东京交易所达成结盟协议,将在联合挂牌制度及共同开发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发展新的投资产品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展开合作。
据悉,纽交所与东京交易所将成立一个正式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并进行对话,发展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合作,包括资讯与市场基建系统和技术、交易服务及交叉营销等,最终可能进行交叉持股,逐步实现合并。
同样,在去年1月,纳斯达克便向欧洲老牌交易所伦敦交易所不断抛出收购意向,最终以51亿美元“收集”到伦交所28.7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上周末,纳斯达克收购伦交所因股东支持几近于零,导致二次收购再度告吹,但纳斯达克声称,将继续保留手中的伦交所股份,以图再次发起收购要约。
, 百拇医药
除去来自欧美的威胁之外,港交所的周边腹地也开始进入快速整合阶段。去年7月,东京证券交易所与韩国证券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并宣布可能在未来合并或交叉持股;同样,德国证交所与韩国交易所也签订谅解备忘录,在市场信息、员工交换和新股上市方面进行合作。而在去年中,新加坡交易所也向外抛出橄榄枝,称若亚洲地区交易所出现整合,则新交所应是行动最快的交易所之一。中国证监会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从主要交易所通过国际并购来扩展资本市场的世界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未来向香港联交所采取收购行动并非完全不可能。
一个新的想法是,在交易所全球化联合并购的大潮中,港交所若要保持其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最佳出路便是与内地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与沪深交易所进行深度合作,即业界所呼吁的A股与H股的合并。截至2月9日,港交所主板与创业板总市值已达13.8万亿港元,沪深相加也已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港交所快速接近。
在香港的“十一五”行动纲领中,上述想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试探:港交所已经提出加强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交流,但由于港交所本身是上市公司,属于商业机构,因此,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合作究竟如何进展,尚需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来推动。, 百拇医药(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