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除痹证
话说……
春季天气潮湿多雨,阴霾弥漫,冷暖交替。潮湿、阴霾和冷暖交替不断侵袭人体,导致不少人出现颈肩不适、四肢关节疼痛等“风湿”症状——这对于中老年人、野外作业者、办公室工作者和电脑操作者尤其如此。对于风湿病患者,最好到医院请中医师给予祛风除湿等治疗,以免病情迁延日久,导致颈、肩、四肢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其实,“风湿”只是民间对颈肩不适、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的一种俗称。它的中医学名叫“痹证”。说起痹证,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缘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大地流行一种怪病。患者在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下,出现颈、肩、四肢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肿胀和屈伸不利,甚或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令人苦不堪言,以致男不能耕作,女不能织布;田地荒废,身无裹衣。江南诸医束手无策,外地郎中不敢进入,眼睁睁地看着江南百姓遭受这怪病折磨。“病”则思“健”,总不能就这样等死啊!江南众医家联合起来,杀鸡喝血,发誓为盟,决心攻克此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深入病者家中,搜集病例资料;披星戴月,阅遍古人经典。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的艰苦研究,又经过九九八十一日的临床验证,终于发现此怪病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为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如风寒、风热、风湿、或风寒湿、风湿热等多邪伤人;内因主要为正气不足,多由劳逸不当、体质亏虚所致。因诸证均有肢体麻痹,故医者称之为“痹证”,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筋活络等治疗,广大患者病情渐渐好转,乃至痊愈。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便传到中原医圣神农氏那里。神农氏闻讯而来,兴味盎然地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江南医者的治疗经验。经过一番归纳、整理,神农氏发现这病因感邪偏盛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别,如风邪偏胜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邪偏胜者,因寒性收引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疼痛剧烈而为痛痹;湿邪偏胜者,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感受风湿热邪者,因外感风热,与湿邪相关,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而成热痹。故把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型。行痹治法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痛痹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药汤加味;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此法后来被人记载在《中原本药大全》和《痹证源候论》等中医典藉中,并一直沿用至现在。
, http://www.100md.com
论治……
对于痹证的辩证论治,首先应辨别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然后根据各证型分别施以药物;病程久者还应辨别有无气血损伤和脏腑亏虚之证候。具体如下:一、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防风、当归、赤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甘草、肉桂、生姜、大枣。二、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宛如锥刺,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制川乌(先煎)、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细辛、桂肢、鸡血藤。三、着痹。症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先煎)、苍术、甘草、生姜。四、热痹。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石膏(打碎)、知母、梗米、甘草、桂枝、连翘、木防己、海桐皮、灵仙、姜黄。热痹亦可由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成,若邪初化热,而从症状上尚能察见风、寒、湿邪未尽者,则宜寒热并用,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若热痹化火伤津,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除此之外,若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闭阻,可用桃仁汤加穿山甲、白芥子、全蝎养血活血、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痹证日久,除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外,还常出现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症状,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或选用炙甘草汤加减。, 百拇医药(陈老吉)
春季天气潮湿多雨,阴霾弥漫,冷暖交替。潮湿、阴霾和冷暖交替不断侵袭人体,导致不少人出现颈肩不适、四肢关节疼痛等“风湿”症状——这对于中老年人、野外作业者、办公室工作者和电脑操作者尤其如此。对于风湿病患者,最好到医院请中医师给予祛风除湿等治疗,以免病情迁延日久,导致颈、肩、四肢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其实,“风湿”只是民间对颈肩不适、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的一种俗称。它的中医学名叫“痹证”。说起痹证,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缘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大地流行一种怪病。患者在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下,出现颈、肩、四肢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肿胀和屈伸不利,甚或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令人苦不堪言,以致男不能耕作,女不能织布;田地荒废,身无裹衣。江南诸医束手无策,外地郎中不敢进入,眼睁睁地看着江南百姓遭受这怪病折磨。“病”则思“健”,总不能就这样等死啊!江南众医家联合起来,杀鸡喝血,发誓为盟,决心攻克此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深入病者家中,搜集病例资料;披星戴月,阅遍古人经典。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的艰苦研究,又经过九九八十一日的临床验证,终于发现此怪病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为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如风寒、风热、风湿、或风寒湿、风湿热等多邪伤人;内因主要为正气不足,多由劳逸不当、体质亏虚所致。因诸证均有肢体麻痹,故医者称之为“痹证”,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筋活络等治疗,广大患者病情渐渐好转,乃至痊愈。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便传到中原医圣神农氏那里。神农氏闻讯而来,兴味盎然地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江南医者的治疗经验。经过一番归纳、整理,神农氏发现这病因感邪偏盛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别,如风邪偏胜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邪偏胜者,因寒性收引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疼痛剧烈而为痛痹;湿邪偏胜者,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感受风湿热邪者,因外感风热,与湿邪相关,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而成热痹。故把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型。行痹治法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痛痹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药汤加味;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此法后来被人记载在《中原本药大全》和《痹证源候论》等中医典藉中,并一直沿用至现在。
, http://www.100md.com
论治……
对于痹证的辩证论治,首先应辨别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然后根据各证型分别施以药物;病程久者还应辨别有无气血损伤和脏腑亏虚之证候。具体如下:一、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防风、当归、赤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甘草、肉桂、生姜、大枣。二、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宛如锥刺,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制川乌(先煎)、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细辛、桂肢、鸡血藤。三、着痹。症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先煎)、苍术、甘草、生姜。四、热痹。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方药如上。具体用药为:石膏(打碎)、知母、梗米、甘草、桂枝、连翘、木防己、海桐皮、灵仙、姜黄。热痹亦可由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成,若邪初化热,而从症状上尚能察见风、寒、湿邪未尽者,则宜寒热并用,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若热痹化火伤津,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除此之外,若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闭阻,可用桃仁汤加穿山甲、白芥子、全蝎养血活血、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痹证日久,除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外,还常出现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症状,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或选用炙甘草汤加减。, 百拇医药(陈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