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美国报刊阅读心得
每次回国,总惦记纽约家中订的那些刊物看不上,因为美国的周刊星期一寄到家中,所以星期一晚上是我翻阅杂志的时间,已成规律了,不如此就有生活离轨之感。对于纽约略有些文化的人来说,星期日的《纽约时报》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星期六出去玩,最完美的星期天午后则是喝着咖啡读《纽约时报》星期天版。这星期天版的重量堪比砖头,厚厚一叠,一下午能全读完还真不容易,有些要等下周上下班时在火车地铁上读。星期天版内容繁多,每版都独立分出,所以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不感兴趣的版面马上扔到一边。我每次先扔到一边去的是汽车版,从来不看。不找工作时也不看求职版。然后是房地产版和体育版,也不大看。重点看的是新闻、文化、时尚、商业版,以及时报的周刊。新闻版里星期天多出的是一周纵览,里面会有些与正式新闻不同角度的文章,时事评论文章也会在这个版面。时尚版看着最轻松,不外服饰、派对等等纽约最新生活时尚。后面则有结婚启事,里面有个栏目很好看,是婚礼侧记,各种各样的相逢和恋爱故事,各种各样的婚礼方式,配两张照片。《纽约时报》的文字水准极高,所以各类文字都有看头,比如有人专爱看它的讣告版,极有名的或略有名的人去世,《纽约时报》的生平介绍都是引以为标准的。
, http://www.100md.com
文化版分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美术、建筑诸内容,也只能是挑几种看而已。这里也是一周文化资讯查询之所,因为各种演出展览广告都在这版上。美国报纸完全商业运作,但是广告的登法还是蛮讲究的,我看中文报纸常常头版就有广告,这在美国报纸很少见到,头版(包括各专版的首页)都很讲究,是一式的头条文章,还有目录,便于阅读。
星期天周刊跟一般的新闻周刊不同,是新闻杂志加消闲杂志的感觉。重头深度新闻报道有几篇,其他栏目则是生活方式一类。比如有风格的建筑、时尚等等。这里有两个老牌专栏,一个是William Saffire写了多年的《关于语言》,是写英文词的各种来龙去脉,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读者多多。另外是饮食版,每周谈一种吃食,随笔一篇加一张照片和几个菜谱,是我最爱读的栏目。
回国期间,我的英文媒体阅读规律完全被打乱,干脆读中文媒体,一回国,总是先在报摊上胡乱买些报刊杂志。现在,国内好多新兴刊物报纸是在仿照国外同类刊物报纸。比如,我在美国时,一个朋友替《经济观察报》的“生活方式版”约稿。跟我说,这是份高档财经类报纸,连纸张都是模仿国外高档财经类报纸的颜色,是橙黄色的。我一听,就知道这报纸是仿照英文的《金融时报》,后来一看,版式都差不多。这《金融时报》的确是国
, 百拇医药
外高档财经类报纸,而且比较国际化,所以我有一个搞金融的朋友专要看这份报纸,而不是《华尔街时报》,因为她喜欢国际化内容和视角。又被一娱乐杂志主编约稿,曰,要做类似《名利场》(Vanity Fair)的内容,但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名流社会,所以还是做娱乐场吧。又看到新版《书城》,从头到尾版式、栏目都模仿《纽约客》,连漫画放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但是达不到《纽约客》小品文字的水准,以及整个杂志高档的趣味性,另外就是《纽约客》的新闻报道部分《书城》完全没有。《纽约客》的新闻报道是那种文化型杂志的新闻,文字水准极高,长篇大论,切入角度也跟一般新闻杂志不同,所以我从来都是拿《纽约客》的新闻当故事读,反而很少看它的短篇小说。从流感病菌的传播,到服饰店衣服的摆法,从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到1998年时的本·拉登,读来都津津有味。
选过一门杂志媒体课,老师都是纽约各杂志的部门主管,管市场的谈推销,管印刷的谈印刷。杂志在美国也是一庞大工业,随经济的兴衰起伏而变化。现在是美国经济低潮期,连带杂志也都殃及了。新经济高潮中创刊的几种新杂志如《e公司》、《Fast Company》、《商业2.0》,都眼见着页数越来越少,一本少女时尚杂志《小姐》停刊。前两年创刊的文化杂志《Talk》是纽约名主编蒂娜·布朗联合一大出版公司和一大电影公司合资投入的新杂志,也在经济低迷加杂志本身定位不清找不着北的情况下关门大吉。这在蒂娜·布朗的编辑史上还是第一次的失败纪录。她自英来美,先后任《名利场》、《纽约客》主编,毁誉参半。但是《名利场》在蒂娜·布朗手下重生,其实跟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高峰有很大关系,因为《名利场》是本所谓的上等阶层杂志,经济复苏,名牌产品爱在其上做广告,所以一本本来摇摇欲坠的老杂志也因其上等格调的形象而获得新生。这种老牌杂志如果立住了脚,就受经济影响不大,但新创杂志就很危险。
, 百拇医药
但是也有前两年新创刊的杂志前景光明的,最突出的就是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的招牌而办的《O》。这本杂志期期以奥普拉做封面,里面很多内容就是奥普拉节目的平面版。奥普拉的谈话节目是在下午,主要对象是中年妇女,里面谈人际关系,谈心理,谈美容,也有明星访谈,读书俱乐部等等。有人开玩笑说,奥普拉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触什么什么就成了金矿。做了个电视读书俱乐部,就能使推荐的书畅销,做本杂志也能畅销。须知在美国推出新品牌杂志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各方面的市场都已经有人占了。但奥普拉杂志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她本人和其电视节目的号召力,一个是针对已婚妇女的杂志可能有空缺处,因为美国的女性杂志多是时髦的时尚杂志,或者又有《Ms》那种纯女权杂志,所以《O》这种走实在路线,励志温情,穿衣打扮,柴米油盐,女性主义但不带硝烟,享受人生但不渲染铅华,在已婚妇女中间会有市场。 来源:《青年记者》, 百拇医药(娜斯)
, http://www.100md.com
文化版分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美术、建筑诸内容,也只能是挑几种看而已。这里也是一周文化资讯查询之所,因为各种演出展览广告都在这版上。美国报纸完全商业运作,但是广告的登法还是蛮讲究的,我看中文报纸常常头版就有广告,这在美国报纸很少见到,头版(包括各专版的首页)都很讲究,是一式的头条文章,还有目录,便于阅读。
星期天周刊跟一般的新闻周刊不同,是新闻杂志加消闲杂志的感觉。重头深度新闻报道有几篇,其他栏目则是生活方式一类。比如有风格的建筑、时尚等等。这里有两个老牌专栏,一个是William Saffire写了多年的《关于语言》,是写英文词的各种来龙去脉,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读者多多。另外是饮食版,每周谈一种吃食,随笔一篇加一张照片和几个菜谱,是我最爱读的栏目。
回国期间,我的英文媒体阅读规律完全被打乱,干脆读中文媒体,一回国,总是先在报摊上胡乱买些报刊杂志。现在,国内好多新兴刊物报纸是在仿照国外同类刊物报纸。比如,我在美国时,一个朋友替《经济观察报》的“生活方式版”约稿。跟我说,这是份高档财经类报纸,连纸张都是模仿国外高档财经类报纸的颜色,是橙黄色的。我一听,就知道这报纸是仿照英文的《金融时报》,后来一看,版式都差不多。这《金融时报》的确是国
, 百拇医药
外高档财经类报纸,而且比较国际化,所以我有一个搞金融的朋友专要看这份报纸,而不是《华尔街时报》,因为她喜欢国际化内容和视角。又被一娱乐杂志主编约稿,曰,要做类似《名利场》(Vanity Fair)的内容,但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名流社会,所以还是做娱乐场吧。又看到新版《书城》,从头到尾版式、栏目都模仿《纽约客》,连漫画放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但是达不到《纽约客》小品文字的水准,以及整个杂志高档的趣味性,另外就是《纽约客》的新闻报道部分《书城》完全没有。《纽约客》的新闻报道是那种文化型杂志的新闻,文字水准极高,长篇大论,切入角度也跟一般新闻杂志不同,所以我从来都是拿《纽约客》的新闻当故事读,反而很少看它的短篇小说。从流感病菌的传播,到服饰店衣服的摆法,从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到1998年时的本·拉登,读来都津津有味。
选过一门杂志媒体课,老师都是纽约各杂志的部门主管,管市场的谈推销,管印刷的谈印刷。杂志在美国也是一庞大工业,随经济的兴衰起伏而变化。现在是美国经济低潮期,连带杂志也都殃及了。新经济高潮中创刊的几种新杂志如《e公司》、《Fast Company》、《商业2.0》,都眼见着页数越来越少,一本少女时尚杂志《小姐》停刊。前两年创刊的文化杂志《Talk》是纽约名主编蒂娜·布朗联合一大出版公司和一大电影公司合资投入的新杂志,也在经济低迷加杂志本身定位不清找不着北的情况下关门大吉。这在蒂娜·布朗的编辑史上还是第一次的失败纪录。她自英来美,先后任《名利场》、《纽约客》主编,毁誉参半。但是《名利场》在蒂娜·布朗手下重生,其实跟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高峰有很大关系,因为《名利场》是本所谓的上等阶层杂志,经济复苏,名牌产品爱在其上做广告,所以一本本来摇摇欲坠的老杂志也因其上等格调的形象而获得新生。这种老牌杂志如果立住了脚,就受经济影响不大,但新创杂志就很危险。
, 百拇医药
但是也有前两年新创刊的杂志前景光明的,最突出的就是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的招牌而办的《O》。这本杂志期期以奥普拉做封面,里面很多内容就是奥普拉节目的平面版。奥普拉的谈话节目是在下午,主要对象是中年妇女,里面谈人际关系,谈心理,谈美容,也有明星访谈,读书俱乐部等等。有人开玩笑说,奥普拉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触什么什么就成了金矿。做了个电视读书俱乐部,就能使推荐的书畅销,做本杂志也能畅销。须知在美国推出新品牌杂志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各方面的市场都已经有人占了。但奥普拉杂志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她本人和其电视节目的号召力,一个是针对已婚妇女的杂志可能有空缺处,因为美国的女性杂志多是时髦的时尚杂志,或者又有《Ms》那种纯女权杂志,所以《O》这种走实在路线,励志温情,穿衣打扮,柴米油盐,女性主义但不带硝烟,享受人生但不渲染铅华,在已婚妇女中间会有市场。 来源:《青年记者》, 百拇医药(娜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