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痛经
http://www.100md.com
《妇科常见病》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下腹疼痛或腰骰部酸痛,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痛经多发生于少女,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指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生殖器官肿瘤等。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有实有虚,以实者多,虚者少。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因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或起居不慎,导致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或湿热与瘀互结,使冲任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实性痛经。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损伤气血,多产房劳伤及肝肾,导致气血虚弱或肝肾亏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发为虚性痛经。
西医认为,痛经与内分泌失调或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有关。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升高,前列腺素作用于子宫肌及血管,使子宫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疼痛,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则可引起恶心、呕吐、昏厥等全身性反应。此外,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子宫过度前倾屈或后倾屈、子宫颈狭窄等使经血排出受阻,亦可引起痛经。
[治疗]
(一)中医辩证治疗
对于痛经,中医辨证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五个证型,但临床上以气滞血瘀型为最常见。对痛经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月经期宜行气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宜辨证求因以治本。无论哪一证型,均应在经前 3~5 天开始用药,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香附、木香、延胡索、台乌药等理气止痛药,兼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艾叶;兼热者加赤芍、丹皮、川楝子;夹瘀者加益母草、炒蒲黄、田七等。
1.气滞血瘀型。
主证: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夹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舌质紫暗,有瘀点瘀班,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行气活血止痛。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2 克,丹参 20 克,香附 12克,延胡索 12 克,枳壳 12 克,牛膝 9 克,木香 9 克(后下)。
方解:方中用香附、木香、延胡索、枳壳理气止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