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妇科常见病》 > 第二章 西医妇科学基础
编号:11401556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续1)
http://www.100md.com 《妇科常见病》
     二、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卵巢为女子的性腺,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性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生育年龄的妇女,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外,卵巢每个月都有一次周期性变化,即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黄体萎缩。

    (一)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未发育的卵泡,称为始基卵泡。每一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棱形或扁平细胞包绕。始基卵泡在胎儿时期即形成,在新生儿卵巢内大约有 10 万个以上的始基卵泡,但在妇女的一生中,仅有数百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

    临近青春期及青春期后,在丘脑下部及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其内的卵母细胞增大,其周围的梭形细胞变为方形,并由单层变为复层,胞浆中出现颗粒,故称为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增生很快,卵母细胞最后被多层无血管的颗粒细胞群所围绕,并可出现含有液体的空腔,这时卵泡细胞周围的间质细胞亦环绕卵泡排列,并逐渐增厚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及卵泡外膜。这时的卵泡称为生长卵泡。
, 百拇医药
    在上述许多生长卵泡中,每一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继续发育成熟,成为成熟卵泡。成熟卵泡的体积显著增大,颗粒细胞层内侧液体逐渐增多,空腔亦随着增大,卵细胞移向一侧。成熟卵泡直径可达 100~200μm,其结构从外向里依次为:

    1.卵泡外膜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线。

    2.卵泡内膜本层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为大,这种细胞亦从卵巢皮质层的问质细胞衍化而来。

    3.颗粒细胞本层内无血管存在,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

    4.卵泡腔腔内充满清澈的卵泡液。

    5.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6.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由于呈放射状排列,由此得名。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叫做透明带(图 2-6)。
, 百拇医药
    在临近排卵前,卵丘中的颗粒细胞排列疏松,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尚有透明带、放射冠及一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二)排卵

    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突起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时,可在 B 型超声波下显示为 13~25mm 左右直径,卵泡膜和与之相贴近的卵巢包膜逐渐被卵泡腋中听含之水解酶所分解而破裂,卵泡液流出。而卵泡液中所言之前列腺素则促使卵泡周围的纤维状组织轻轻收缩,卵母细胞及其周围之卵丘一起被慢慢挤出,称之为排卵。排出的卵细胞,称为卵子。

    排卵一般发生在 28 天月经周期的中间,或月经前 14 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个卵巢轮流排出,亦可由一个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可经输卵管的"拾卵"作用而进入输卵管。此时如与精子相遇可受精成为受精卵,否则卵细胞可被吸收或自行退化。
, 百拇医药
    (三)黄体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为血体。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而修复,血液被吸收,卵泡内留下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称为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与此同时,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形成间隔,使黄体呈花瓣状。卵泡内膜细胞亦伸入黄体皱襞之间,并呈相似的变化,称为卵泡膜黄体细胞(图 2-7)。排卵后 7~8 天(即月经周期的第 22~23 天),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此时它的直径可达 2~3 厘米,色黄,突起于卵巢表面。

    (四)黄体萎缩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 9~10 天黄体开始萎缩,细胞变性,黄色消退。

    一般黄体的寿命为 12~16 天,平均为 14 天。黄体萎缩后,性激素分泌量下降,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前一周期的黄体需经过 8~10 周后,细胞变性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

    卵巢通过上述周期性变化,除了产生卵子外,尚能分泌性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详见下节。,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