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4835
青蒿产业亟需全盘统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3.26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WHO关于青蒿种植和采集正确方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向各国政府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应让农民与制药厂商合作,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生产,因为过量种植不仅浪费时间和资金,而且对作物的未来产量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政府应该提供从干叶中提炼青蒿素所需的技术和知识。

    这表明,青蒿素作为目前全球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保证其持久的原料供应事关重大,而先前在中国出现的青蒿种植过剩现象以及或将由此引发的原料持续供应危机业已引起了WHO的警觉。对于中国的青蒿素产业而言,合理的全盘调控和统筹必须尽快启动。

    显而易见,相较于其他产业,青蒿产业不算一个大产业,但其性质却尤为特殊。从2001年青蒿素药品被WHO确定为全球抗疟的一线用药后,整个产业就与世界公共卫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也成为企业、农民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所系。总结几年来整个产业发展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理解对这个特殊行业进行调控和统筹的意义。
, 百拇医药
    先从产业链的前端说起。我国拥有提取青蒿素最丰富和最优质的原料资源,但自2004年青蒿素市场启动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业呈现急剧发展和扩张。在原料价格暴涨的同时,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地政府纷纷扩大种植计划,青蒿种植面积曾达到上百万亩。不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时至去年,当市场需求锐减时,青蒿原料价格一路跳水,不但蒿贱农伤,亦对以后的原料供应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缺乏合理的规范和规划引导,行业缺乏自律基础,致使产业发展效率低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农民利益受损,这是经历了2年市场大起大落的青蒿素产业的教训之一。

    目前看来,那些盲目上马的青蒿素提取企业也是最终的输家。由于青蒿素提取的传统工艺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企业都可以轻易上马,加之我国对植物提取物企业没有强制性的管理,使得现在国内近百家青蒿素生产企业中只有5家具有SFDA认证的GMP资格证书,其余的大多只是小化工厂。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厂由于缺乏引导,不但不具备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反而由于投机暴富心理扰乱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秩序,甚至危害到我国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产业链下游的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也面临着不正当竞争的难题。去年,就曾有国外媒体报道中国青蒿素药品存在假药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针对此种情况专门发文叫停青蒿素药品的委托加工。此一方面不利于本土正规青蒿素企业的发展,亦损害了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的形象;另外,目前WHO采购的青蒿素药品几乎全部为跨国药企的产品,本土药企虽然具备实力但因诸多主客观原因无法进入WHO等世界主流采购渠道,尽管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在产品创新、产业协调、国际对话等方面仍显得势单力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目前无论是青蒿种植还是相关科研,中国都很难得到世界公益组织的援助。而以越南、印度等地都在大面积种植青蒿为例,采取的种植方法正是我国已经试验成功的标准种植方法;而在他们的国际援助资金中,美国的援助占了70%以上。这样的问题,更是一个或几个企业难以公关解决的。

    因此,加强对我国青蒿产业的统筹和监管委实必要。实际上,业内也早有此类呼声。针对目前我国青蒿产业面临的内忧外患,政府应该适时对这一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规范,制订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药品标准来规范管理青蒿产业,并给将青蒿类药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国内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中国青蒿产业在世界市场的声誉和地位。

    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综合考量,我国的青蒿产业存在着原料种植盲目扩张、青蒿素提取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剂企业难以进入国际主流采购渠道等多层面的问题;由此,整个青蒿产业的全盘调整与统筹已变得十分必要。, http://www.100md.com(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