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4865
黄帝微服辨热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3.26
     话说……

    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与此同时,各种病原微生物也生长繁殖,侵入人体,导致各种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对于以发热为主的感染性疾病,除了请西医给予抗感染(如抗菌、抗病毒)和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外,还可请中医师辨证论治,以减少西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减少治疗费用。说起来,中医治疗发热还是源远流长的呢。

    源起……

    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年春天,中原大地春雨绵绵,春风拂面。农人忙于耕种,商人忙于营商,官兵镇守边疆……全国上下一派国富民安、兴旺发达的景象。可就在这时,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也随着春风春雨迅速生长繁殖,悄悄通过人们的口、鼻、肌肤和皮毛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滚烫、头晕头痛等病症。初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这只不过是春天阳气勃发,加上人们积极劳作、身体血气运行加速、血气精微散发于体表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春去夏来,上述病症自然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症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渐渐加重,且出现这种病症的人越来越多,渐渐遍及全国各地,宫中达官贵人也不能幸免。大家急了,急请医家治疗,但因此病初次出现,医家不知所为何故,虽竭尽所能,也束手无策;宫中太医也急了,虽阅尽经典,但也不知病出何因!终于,学富五车、文武兼备的黄帝再也耐不住了。他简装便屐,带领众太医走出宫中,深入民间患者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通过深入研究验证,终于发现此病病因分外感、内伤两种。外感为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气,在气候变化、起居不慎或正气低下时,六淫或疫毒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内伤则因饮食、劳倦和情志失常等引起,但也有少数为外感久致脏腑亏虚所致。病机外感为邪正相争、阳盛于外;内伤为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因该病发生于阳气勃发的春季,患者备感“热血沸腾”,故黄帝便把它称之为“发热”。黄帝又把外感发热分为表症发热(又分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半表半里发热、里证发热(又分为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湿热蕴结);把内伤发热分为肝郁发热、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和阴虚发热。他吩咐众太医、全国上下医家和江湖郎中为病者对症下药,经过九九八十一日的全国性统一治疗,终于把发热证治愈。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有感于黄帝的功绩,于是把发热证记载在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汉之前的秦越人又把发热写入《难经》中;东汉末年张仲景再次把发热写入《伤寒杂病论》中,并一直沿用至今。
, 百拇医药
    论治……

    发热的辨证论治,首先应辨明是外感还是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以体温升高,身体灼热,烦渴喜饮,脉数为特征。内伤发热以低热,但有时也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为特征。各种发热的证型、症见、治法如下。

    外感发热之表证发热。外感风寒:症见畏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打喷嚏、咽痒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驱风散寒。用药:荆防败毒散。外感风热:发热重,畏寒轻,汗出头痛,咳嗽痰稠,口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清热祛风。用药:银翘散。外感暑湿:发热汗出头痛,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解表祛暑,芳香化湿。用药:新加香薷饮。半表半里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默默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治法:和解退热。用药:小柴胡汤。里证发热。热在气分:发热重,不畏寒,汗多,呼吸粗,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法:清气退热或苦寒泄热。用药:清气退热用白虎汤;苦寒泄热用大承气汤。热入营血:发热入夜加重,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出血,舌绛,脉数。治法:透热养阴,清营解毒。用药:清营汤。湿热蕴结:发热不退,肢体沉重,恶心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热化湿。用药:甘露消毒丹。

    内伤发热之肝郁发热:症见发热兼抑郁或易怒,胸胁满闷,喜叹息,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用药:丹栀逍遥散。瘀血发热:午后发热,或自觉某些部位发热,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黯黑,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用药:血府逐瘀汤。气虚发热:发热常于劳累后出现或加重,时高时低,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健脾,甘温除热。用药: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低热,心悸气促,脸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用药:归脾汤。阴虚发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用药:清骨散。, http://www.100md.com(陈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