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中医文化与中医教育论坛
日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医文化与中医教育论坛”。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校长及有关领导、中医文化专家以及省文史馆馆员等3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专家们就中医学的文化定位、中医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关系、中医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一、科学有力批驳“取消中医药事件”
中医文化专家薛公忱教授指出:有些人攻击中医,全面否定中医,原因在于方法论问题。完全肯定与全盘否定中医在方法论上都是错误的,都是片面、极端地对待中医文化遗产。部分学者矫枉过正,说“儒家文化就可以建设现代化”,认为“中医是21世纪惟一医学”,“《易经》是文化的主干”,“不研究《易经》就不能研究中医”等,这是走向另一极端,物极必反。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主要任务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提高和发扬。
中医基础理论专家陈文垲教授认为评价中医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正确理性对待学科之间区别,客观对待中医药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地位。
, 百拇医药
省文史馆馆员吴云波教授指出“取消中医药事件”引发我们对中医方针的思考,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它的积极意义。西医与中医无论从理论层次或学术层次上来看,先进和落后、科学性的充分与不充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不应该绝对化,在对中医和西医的评价上同样如此。
中医文化学者徐建云老师认为“取消中医药事件”反映民国时期争取中医生存发展权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按照西医的价值标准、管理模式管理中医,犹如基督徒管理和尚。中医应具有独立的教育权,独立的管理权。
二、反思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从老一辈中医接受中医教育是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谈起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教育的教育背景与形式之间的差异。认为高等中医院校不是综合性大学,不能盲目过度膨大,专业设置要合理,方向要明确;要坚持中医方向,衷中参西,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为我所用,自主发展;继承与发展创新要有机结合,回归中医本来面目。
, 百拇医药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煌教授就中医教育现状有如下建议:
1.加强临床实用技艺的传承。汤方、针灸、推拿等实用技术深受广大百姓所欢迎,应该传下去,这是当今中医教育中的重点和特色。由于中医的经验性色彩重,技术性强,中医教育应该首先讲清“是什么”,然后再去研究“为什么”。
2.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人才。作为来源于农耕文化的传统中医,在当今大卫生格局下不懂现代医学是行不通的。中医类专业基础应该是现代医学,中医学基础课程只能作为专业特色课程。黄教授对现代中医的表述为:诊断是现代的,用药是天然的,观念是全科的,服务在社区和门诊。并主张中医专科人才的全科观念培养。3.强化中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敬业精神和对病人的仁爱之心;其次是对患者心理的把握和沟通能力。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戴慎主任认为,中医教育应以史为鉴,要总结中医教育史,加强新中国50年高等中医教育学术反思性的研究。另外要把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就是对外部讨论与批评最好的回应。
, 百拇医药
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潘立群教授从中医临床角度指出要按中医规律培养中医人材,否则会导致中医临床阵地的萎缩。医学应是精英教育,教师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应下大力气加强对中医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中医文化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周仲瑛教授指出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至关重要,而人文教育所起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文化教育如何与中医高等教育结合?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要探索的关键。
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宗明教授认为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需要。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重医轻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现象,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弱化、针对性与实效性缺失,以及中医人才的异化。合理构建中医人文课程模块,促进人文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中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吴勉华校长作了总结性发言,指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不仅经受住了西学的冲击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文化,核心在疗效,根本在教育。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医的未来离不开中医教育;中医教育不能远离中医人文。将中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 百拇医药(章茂森 李秀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科学有力批驳“取消中医药事件”
中医文化专家薛公忱教授指出:有些人攻击中医,全面否定中医,原因在于方法论问题。完全肯定与全盘否定中医在方法论上都是错误的,都是片面、极端地对待中医文化遗产。部分学者矫枉过正,说“儒家文化就可以建设现代化”,认为“中医是21世纪惟一医学”,“《易经》是文化的主干”,“不研究《易经》就不能研究中医”等,这是走向另一极端,物极必反。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主要任务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提高和发扬。
中医基础理论专家陈文垲教授认为评价中医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正确理性对待学科之间区别,客观对待中医药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地位。
, 百拇医药
省文史馆馆员吴云波教授指出“取消中医药事件”引发我们对中医方针的思考,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它的积极意义。西医与中医无论从理论层次或学术层次上来看,先进和落后、科学性的充分与不充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不应该绝对化,在对中医和西医的评价上同样如此。
中医文化学者徐建云老师认为“取消中医药事件”反映民国时期争取中医生存发展权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按照西医的价值标准、管理模式管理中医,犹如基督徒管理和尚。中医应具有独立的教育权,独立的管理权。
二、反思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从老一辈中医接受中医教育是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谈起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教育的教育背景与形式之间的差异。认为高等中医院校不是综合性大学,不能盲目过度膨大,专业设置要合理,方向要明确;要坚持中医方向,衷中参西,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为我所用,自主发展;继承与发展创新要有机结合,回归中医本来面目。
, 百拇医药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煌教授就中医教育现状有如下建议:
1.加强临床实用技艺的传承。汤方、针灸、推拿等实用技术深受广大百姓所欢迎,应该传下去,这是当今中医教育中的重点和特色。由于中医的经验性色彩重,技术性强,中医教育应该首先讲清“是什么”,然后再去研究“为什么”。
2.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人才。作为来源于农耕文化的传统中医,在当今大卫生格局下不懂现代医学是行不通的。中医类专业基础应该是现代医学,中医学基础课程只能作为专业特色课程。黄教授对现代中医的表述为:诊断是现代的,用药是天然的,观念是全科的,服务在社区和门诊。并主张中医专科人才的全科观念培养。3.强化中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敬业精神和对病人的仁爱之心;其次是对患者心理的把握和沟通能力。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戴慎主任认为,中医教育应以史为鉴,要总结中医教育史,加强新中国50年高等中医教育学术反思性的研究。另外要把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就是对外部讨论与批评最好的回应。
, 百拇医药
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潘立群教授从中医临床角度指出要按中医规律培养中医人材,否则会导致中医临床阵地的萎缩。医学应是精英教育,教师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应下大力气加强对中医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中医文化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周仲瑛教授指出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至关重要,而人文教育所起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文化教育如何与中医高等教育结合?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要探索的关键。
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宗明教授认为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需要。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重医轻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现象,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弱化、针对性与实效性缺失,以及中医人才的异化。合理构建中医人文课程模块,促进人文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中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吴勉华校长作了总结性发言,指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不仅经受住了西学的冲击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文化,核心在疗效,根本在教育。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医的未来离不开中医教育;中医教育不能远离中医人文。将中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 百拇医药(章茂森 李秀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