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之父》医卫分册 一、综述章(五)
● 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
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伍连德于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得到了母校资助的研究奖金,每年150英镑。他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他曾得到英国生理学家兼医史学家M.福斯特(M.Foster)、脑神经生理学家C.S.谢林顿(C.S.Sherrington)、生理学家T.C.阿勒布特(T.C.Akkbutt)和H.戴尔(H.Dake)、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俄国动物学家兼细菌学家E.麦奇尼诃夫(E.Metschnik0ff)
等著名学者的指导。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早在1886年,上海一百多名外国医师就组织了“中国博医会”,但它规定只吸收在华工作的外籍医师参加,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允许少数中国医师入会。这令伍连德等中国医界前辈十分愤慨。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争取医学学术民主,发展中国医学科学事业,他们提出成立以中国医师为主体的医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 http://www.100md.com
1910年,伍连德就在上海报刊征求同人,倡议发起成立中国医师自己的学会。是年冬,伍受命前往东北抗疫,筹组学会之事暂被搁置。辛亥革命胜利后,担任东三省防疫总处处长的伍连德被聘兼任总统府侍从医官。1914年4月,他联络颜福庆博士及俞凤宾等十余人在上海集会,再次商议发起组织中国自己的学术团体。
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等21位医师在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医诊所集会,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英文名称为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华医学会成立后,立即做了三件事:制定学会例言及附则;发展会员;创刊《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11月,《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伍连德为第一任总编辑。
1916年2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伍连德当选为会长,次年,伍连德在中华医学会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大会上再次当选连任会长。
, 百拇医药
伍连德还是国际微生物学会(IAMS,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的前身)发起人之一。在创立中华医学会之后20多年间,他在国内还参与发起创建了10余种科学团体: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等。但他与中华医学会感情最笃--新中国成立后,年届古稀已回到槟城的伍连德将他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楼房捐赠给了中华医学会,表达了他的特殊情愫与一如既往的支持。
1911年和1919年,东北爆发瘟疫夺去了6万同胞的生命,他受任全权总医官赶赴疫区参加防治,在他的建议下,四个月就将疫情加以控制。
1930年7月1日,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在上海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管辖,统一管理全国检疫行政和业务事宜。时任国民政府卫生部技监的伍连德被任命为第一任处长;同年9月宣布成立了上海海港检疫所,伍连德任所长。
1930年9月,伍连德主持拟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提出以预防人与动物各种疾病之传入或输出为主要宗旨,尽可能以世界公认最新的防疫方法,防止由外洋输入的传染病,中国卫生检疫机关有权利对外宣布疫区和疫港,同时,设法制止国内传染病的发生或输出。管理处还相应规定了《进口船舶检疫规则与熏船规则》、《海港检疫标志旗帜及制服规则》等。
, 百拇医药
1931年,卫生部要求将厦门海关税务司的检疫权移交给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亲往厦门办理接收,并在那里建立了检疫病院和移民所。汕头、汉口、广州之后,安东、牛庄(营口)、天津、青岛、大沽、秦皇岛等检疫处(站)也逐个办理了接收手续,一律改称为检疫所。从成立到抗战爆发前的7年中,伍连德领导的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陆续在各口岸建立起服务站和检疫医院及实验室达20处之多,病床2387张,形成全国性网络。在伍连德及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港检疫长期为外人把持,各自为政,业务混乱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海港卫生检疫得到了统一--此为中国近代史中光辉的一页--“中国检疫防疫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永垂史册。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人伍连德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题涉猎十分广泛:从《传染病之预防》《陆海军参用中西医论》《尊重医德刍言》到《中国公共卫生之经费问题》,论及公共卫生、传染病流行病、医学教育、军事医学、医药管理、海港检疫、中西医比较、医学史等各方面,为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 百拇医药
伍连德曾对20多个国家进行医学行政及科研方面的考察,曾16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走到哪里,都不失时机地宣讲,为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上世纪30年代,因他捐助建立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其中的讲演厅就被命名为“伍连德讲厅”,他在那里多次讲演,该厅一度成为科普宣传活动基地。
远在第一次东北肺鼠疫流行的时候,伍连德就立志完成一部论肺鼠疫的专籍,终于费时15年写成。1926年秋间,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国联卫生部印行出版。1932年英文版《霍乱概论》出版;今天,这两部专著仍为国际同行视为经典。伍连德与中国医史学会会长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在医界被称为“王伍医史”,是中国医史三大经典之一;因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文的中国医史,更为国际科学史界高度评价。为此,王伍二人最早成为1926年成立的国际科学史界最高荣誉机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院士、通讯院士。至今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仅有10位。
伍连德1926年创办并首任校长的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发展为今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 百拇医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伍连德拒绝与日本合作,愤然离开了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践踏我大片国土,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他的出生地马来亚,定居怡保市。伍连德在晚年写就了一部600页的英文回忆录《鼠疫斗士--一个华人现代医生的自传》,为自己的多彩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1959年,该书于美国哈佛出版公司印行。就在这本回忆录出版的第二年,一代名医伍连德在槟榔屿溘然长逝。这位与瘟疫抗战了一生、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永远地安息了。
1997年,纪树立等29位医学专家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在伍博士创建并工作了22年的哈尔滨鼠疫研究所、东三省防疫管理处旧址建立“中国防疫事业奠基人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早已落成;1999年3月,国家卫生部、卫生检疫总局、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诞辰120周年座谈会”;2000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纪念第一任院长而塑立的伍连德博士铜像揭幕,并将学院学术报告厅命名为“伍连德讲堂”;200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于75年校庆时,隆重举行了第一任校长伍连德纪念大会和雕像揭幕仪式;2003年SARS肆虐时,在中国,更多的人提到了伍连德这个陌生的名字,提到了伍连德献身科学、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非凡贡献。
(五), 百拇医药
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伍连德于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得到了母校资助的研究奖金,每年150英镑。他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他曾得到英国生理学家兼医史学家M.福斯特(M.Foster)、脑神经生理学家C.S.谢林顿(C.S.Sherrington)、生理学家T.C.阿勒布特(T.C.Akkbutt)和H.戴尔(H.Dake)、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俄国动物学家兼细菌学家E.麦奇尼诃夫(E.Metschnik0ff)
等著名学者的指导。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早在1886年,上海一百多名外国医师就组织了“中国博医会”,但它规定只吸收在华工作的外籍医师参加,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允许少数中国医师入会。这令伍连德等中国医界前辈十分愤慨。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争取医学学术民主,发展中国医学科学事业,他们提出成立以中国医师为主体的医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 http://www.100md.com
1910年,伍连德就在上海报刊征求同人,倡议发起成立中国医师自己的学会。是年冬,伍受命前往东北抗疫,筹组学会之事暂被搁置。辛亥革命胜利后,担任东三省防疫总处处长的伍连德被聘兼任总统府侍从医官。1914年4月,他联络颜福庆博士及俞凤宾等十余人在上海集会,再次商议发起组织中国自己的学术团体。
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等21位医师在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医诊所集会,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英文名称为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华医学会成立后,立即做了三件事:制定学会例言及附则;发展会员;创刊《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11月,《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伍连德为第一任总编辑。
1916年2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伍连德当选为会长,次年,伍连德在中华医学会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大会上再次当选连任会长。
, 百拇医药
伍连德还是国际微生物学会(IAMS,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的前身)发起人之一。在创立中华医学会之后20多年间,他在国内还参与发起创建了10余种科学团体: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等。但他与中华医学会感情最笃--新中国成立后,年届古稀已回到槟城的伍连德将他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楼房捐赠给了中华医学会,表达了他的特殊情愫与一如既往的支持。
1911年和1919年,东北爆发瘟疫夺去了6万同胞的生命,他受任全权总医官赶赴疫区参加防治,在他的建议下,四个月就将疫情加以控制。
1930年7月1日,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在上海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管辖,统一管理全国检疫行政和业务事宜。时任国民政府卫生部技监的伍连德被任命为第一任处长;同年9月宣布成立了上海海港检疫所,伍连德任所长。
1930年9月,伍连德主持拟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提出以预防人与动物各种疾病之传入或输出为主要宗旨,尽可能以世界公认最新的防疫方法,防止由外洋输入的传染病,中国卫生检疫机关有权利对外宣布疫区和疫港,同时,设法制止国内传染病的发生或输出。管理处还相应规定了《进口船舶检疫规则与熏船规则》、《海港检疫标志旗帜及制服规则》等。
, 百拇医药
1931年,卫生部要求将厦门海关税务司的检疫权移交给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亲往厦门办理接收,并在那里建立了检疫病院和移民所。汕头、汉口、广州之后,安东、牛庄(营口)、天津、青岛、大沽、秦皇岛等检疫处(站)也逐个办理了接收手续,一律改称为检疫所。从成立到抗战爆发前的7年中,伍连德领导的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陆续在各口岸建立起服务站和检疫医院及实验室达20处之多,病床2387张,形成全国性网络。在伍连德及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港检疫长期为外人把持,各自为政,业务混乱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海港卫生检疫得到了统一--此为中国近代史中光辉的一页--“中国检疫防疫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永垂史册。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人伍连德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题涉猎十分广泛:从《传染病之预防》《陆海军参用中西医论》《尊重医德刍言》到《中国公共卫生之经费问题》,论及公共卫生、传染病流行病、医学教育、军事医学、医药管理、海港检疫、中西医比较、医学史等各方面,为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 百拇医药
伍连德曾对20多个国家进行医学行政及科研方面的考察,曾16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走到哪里,都不失时机地宣讲,为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上世纪30年代,因他捐助建立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其中的讲演厅就被命名为“伍连德讲厅”,他在那里多次讲演,该厅一度成为科普宣传活动基地。
远在第一次东北肺鼠疫流行的时候,伍连德就立志完成一部论肺鼠疫的专籍,终于费时15年写成。1926年秋间,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国联卫生部印行出版。1932年英文版《霍乱概论》出版;今天,这两部专著仍为国际同行视为经典。伍连德与中国医史学会会长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在医界被称为“王伍医史”,是中国医史三大经典之一;因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文的中国医史,更为国际科学史界高度评价。为此,王伍二人最早成为1926年成立的国际科学史界最高荣誉机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院士、通讯院士。至今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仅有10位。
伍连德1926年创办并首任校长的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发展为今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 百拇医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伍连德拒绝与日本合作,愤然离开了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践踏我大片国土,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他的出生地马来亚,定居怡保市。伍连德在晚年写就了一部600页的英文回忆录《鼠疫斗士--一个华人现代医生的自传》,为自己的多彩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1959年,该书于美国哈佛出版公司印行。就在这本回忆录出版的第二年,一代名医伍连德在槟榔屿溘然长逝。这位与瘟疫抗战了一生、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永远地安息了。
1997年,纪树立等29位医学专家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在伍博士创建并工作了22年的哈尔滨鼠疫研究所、东三省防疫管理处旧址建立“中国防疫事业奠基人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早已落成;1999年3月,国家卫生部、卫生检疫总局、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诞辰120周年座谈会”;2000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纪念第一任院长而塑立的伍连德博士铜像揭幕,并将学院学术报告厅命名为“伍连德讲堂”;200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于75年校庆时,隆重举行了第一任校长伍连德纪念大会和雕像揭幕仪式;2003年SARS肆虐时,在中国,更多的人提到了伍连德这个陌生的名字,提到了伍连德献身科学、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非凡贡献。
(五), 百拇医药